在今年的“兩會”上,有關居民收入的話題,成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關注的焦點。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偫淼闹v話既符合國情,又符合民意,是我們解決勞動分配問題的根本保證。
兼顧勞資尋找平衡
如果說過去的一年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最困難的一年,那么2010年將是中國經濟發展史上最為復雜的一年。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許多工廠停產、經濟下滑、用工銳減、工資減少,當時出現的“用工荒”, “慌”的是員工;今年,經濟回升,企業向好,沿海等許多地區又出現了“用工荒”,這次“慌”的是老板,企業有了大批訂單,卻沒有工人干活。造成這種現象有許多原因,但工資分配問題應該說是其中一個主要問題。因為制定合理工資分配標準,無論對于職工,還是對于用人單位,都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說是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節點。如果工資定的低,勞動力的積極性發揮不出來,直接影響生產效益;如果工資定的特別高,增加了企業成本,影響了企業的競爭力,同樣有很大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在職工和企業之間找到一個恰當的工資分配平衡點。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勞動者追求勞動報酬最大化是一種客觀必然現象。當勞動力供大于求的情況下,勞動者處于被動弱勢地位。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國家政策法律規定的就業、分配、勞動安全及衛生,社會保障、帶薪休假等相關勞動標準,在很多企業內部都被打了折扣,特別是一些企業的職工工資不能與經濟效益同向、同比例地協調增長,部分企業通過壓低工資標準或將社會最低工資標準作為企業職工的最高標準,造成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偏低,特別在一些非公有的小企業更為突出。在企業分配具有自主權的情況下,解決這些問題已不允許行政命令,而主要靠勞動關系雙方進行集體協商。十幾年來,我們對企業內工資集體協商進行了嘗試。感到目前存在的問題是:
1 企業勞動關系雙方地位難以平等。在企業內部代表勞動者的工會組織、工會干部受經營者左右和約束的情況客觀存在,特別是一些非公企業工會組織基礎薄弱,工會干部和職工不敢談,不會談。
2 一些勞動關系的矛盾在企業內部難以解決。如在一些集群經濟特征明顯的區域,企業間用提高工薪相互挖取技術骨干的現象時有發生,企業為留住職工采取扣壓部分工薪和身份證件等財物成為貫用手段,由此經常引發勞資糾紛,這種勞動用工混亂的現象在單一企業內無法解決。
3 沒有統一行業勞動標準做參考,企業協商質量難以提高。同行業企業勞動定額、工時工價和工資標準等涉及收入分配方面的問題,往往帶有明顯的行業特性。企業經營者往往相互觀望,向低標準看齊,在企業內部的協商中,勞方爭取應得利益,具有明顯的難度。
僅從上述三方面情況看,通過行業性工會組織、職工代表同行業性的雇主組織、雇主代表進行集體協商,勞動者一方由上級代表下級,更便于表達意見:能更好地規范同業企業的用工行為;能為企業內的協商提供統一的相對合理的勞動報酬標準,從而形成企業內部與企業之間的勞動關系和諧與穩定的局面。
利益權利二者兼得
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還提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對工資協商,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漲工資”。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今天,雇員與企業主,員工與高管,不是對立的階層和階級,只是擁有和代表不同利益的群體。集體協商不僅僅是工資高低的討論,更是權利的調整:在員工和企業主之間,該保障哪些權利,哪些權利該更多地向誰傾斜。只有不斷地在更高的公共權利層面上做出協商,才能取得真正、持久的勞動關系和諧。
開展行業性集體協商,建立行業性集體合同制度。幾年前,在南方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已經開始嘗試,遼寧省是從2006年開始的。到2009年未,以工資協商為重點內容的行業性集體協商,在全省范圍內已有商業、餐飲服務業、紡織服裝業、工藝美術業、建筑建材業、機械加工業、采礦業、鑄造業等行業工會200個左右。通過這些行業性集體協商、簽訂行業性集體合同的實踐,從多個方面證明了在發展和諧勞動關系、確保職工與企業的權利的改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是規范了一定區域內同行業勞動用工秩序。由于統一了勞動定額、工時工價或職工月收入水平,使勞動者無論在哪個企業工作,只要付出同等勞動,工資收入都無明顯差別,特別是統一支付企業工齡工資這一項,使勞動者不輕易在企業間流動,維護了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秩序。二是推動了職工工資水平與企業效益同向增長。2008年,經行業集體協商所覆蓋的企業職工工資平均年增長10%,有的達到20%以上。2009年面對金融危機影響,經集體協商,一些區域內的行業職工接受暫緩增長工資意見,與企業共渡難關;一些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小的行業的企業工資仍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協商效果使勞動者與用人單位都十分滿意。三是行業協商推動了企業內協商機制的建立。由于行業協商統一了相關勞動報酬標準,企業在落實中需要具體細化,必然進行內部協商。特別是在生產任務和相關工藝發生變化時,還要進行隨時協商。四是勞資糾紛明顯減少。通過行業協商和企業內協商,褡建了勞資雙方溝通平臺,不僅勞動者得到了尊重,合法權益得到保護,勞資糾紛和群體性事件也基本消失。企業主的價值和尊嚴也得到確定和尊重,取得利益和權利的雙贏。
政府“良知”不可或缺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做好“蛋糕”是政府的責任,分好“蛋糕”是政府的“良知”,形象生動地闡明了在行業集體協商中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的責任。對于集體協商,政府、工會和企業要共同參與。其中,適時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和具體的實施意見,對行業性集體協商的健康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首先,對集體協商決定職工薪酬,在我國《勞動法》等法律法規中有明確規定。2008年1月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規定:“在縣級以下區域內建筑業、采礦業、餐飲服務業等行業可以由工會與企業方面代表訂立行業性集體合同,或者訂立區域性集體合同”。 “行業性、區域性集體合同對當地本行業、本區域的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具有約束力”。
其次,行業性集體協商在地方法規中也在逐步明確。早在2004年江蘇省集體合同條例、2005年重慶市集體合同條例、2007年上海市集體合同條例,都對開展行業性集體協商、簽訂集體合同作出法律規定。遼寧省于2007年3月1日起實施的《遼寧省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規定》中,對行業性集體合同的約束力,行業集體合同與其適用范圍內企業集體合同的關系都作出了規定。
第三,上級領導機關對開展行業性集體協商運行方式、要求等逐步具體、明確。在《勞動合同法》頒布之前的2006年8月,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聯合制發的《關于開展區域性行業性集體協商工作的意見》,對開展行業性集體協商的意義、范圍,協商代表產生、協商內容、協商程序、合同效力、組織實施等予以明確。2009年7月,全國總工會下發了《關于積極開展行業性工資集體協商工作的指導意見》,對工會內部充分認識這項工作的重要意義,抓緊建立和完善協商機制,大力推動工作的開展提出具體要求。2010年1月,遼寧省由省勞動關系三方參加的省政府與省總工會的第六次聯席會議,決定采取有力措施在全省全力推進這一工作。
和諧的勞動關系,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工資集體協商,是實現“民富”的一種途徑。而同心協力,做大“蛋糕”,分好“蛋糕”,讓每一位勞動者都有尊嚴地活著,才是我們的根本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