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低段的學生運動基礎差、注意力極易分散且貪玩,但模仿能力強,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且能保持較高的興趣,同時也存在注意力容易轉移、形象思維占優勢、有較強的依賴性、喜歡集體活動,不分男女界限等特點。因此,在體育教學中常選擇游戲教學法,這也是培養學生喜歡上體育課的重要手段。但并不是所有的體育游戲都受學生的喜愛,有時在做某種體育游戲時經常會聽到學生喊“老師,我都沒有玩過”的叫聲。所謂“我沒有玩過”不是指自始至終他都沒有參與游戲,或者他從來沒有玩過這個游戲,而是他參與了游戲,但是在游戲過程中他只擔任了“配角”,也就是說在游戲過程中,玩的時間很少,大部分時間是在為“游戲主角”和整個游戲做貢獻,沒有他們,游戲就根本無法繼續。比如: “貼膏藥”游戲當中圍成圈等著被貼的小朋友, “丟手絹”游戲中蹲在地上等著別人將手絹扔到他后面的小朋友等等。
一、問題的分析
(一)游戲本身的問題
部分傳統游戲的設計或許本來就不適合低段的孩子,比如:丟手絹、貼膏藥等游戲,學生的“參與率”不高,換言之,就是游戲當中需要當“配角”的學生太多了。一年級的孩子注意力轉移很快,而且漫長的等待都沒有結果很容易讓他失去耐心和興趣,由此產生抱怨情緒。
(二)學生的問題
現在的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里固執、任性、專橫,在同學中也往往是以自我為中心,不聽別人的意見,不尊重他人。在體育游戲中就能體現出來,總覺得當“配角”的不應該是自己,不尊重他人的選擇而在邊上大呼小叫;不顧別人還在游戲而兀自走開,只因為人家都不請你。獨生子女在家里養尊處優慣了,在“四二一”的家庭模式下習慣了被重視以及家人的順從,所以不能忍受被同學忽視,當然不會甘心當游戲的“配角”,自然也就不能在“配角”中體驗體育游戲的快樂。
二、解決對策
(一)改編游戲,提高游戲本身的“參與率”
游戲本身的問題還是得通過改編游戲來給予解決,通過改編的游戲不僅提升了其本身的趣味性,“參與率”也大大提高,效果明顯好轉。
案例:《老鷹捉小雞》游戲改編
平時在進行老鷹捉小雞的游戲時,通常是將學生分為四組,每組分配三個角色,分別是“老鷹”、“母雞”和“小雞”。學生一般都比較喜歡“老鷹”,其次是“母雞”,再是“小雞”。游戲開始后,排尾的“小雞”往往是第一個被抓的,而且他們會被安排到一個“關小雞”的地方,無所事事,直到所有“小雞”被抓完。再進行游戲時他們可能還是當“小雞”,又重復剛才的命運。到最后, “老鷹”和“母雞”的運動量是最大的,而“小雞”的運動量還很少。由于受課堂游戲時間的限制,大多數學生得不到角色上的輪換,學生受到了運動的“不公平待遇”。再加上小組人數多,后面的“小雞”很容易被甩出去,存在安全隱患。
針對這一情況,對其進行改造:一是改變小組游戲的人數,一般設4~5人一組;二是進行角色的轉換, “老鷹”抓住了“小雞”改做“母雞”,“母雞”換做“小雞”,抓住的“小雞”做“老鷹”,依次輪流,這樣學生對三個角色都有體驗,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求。三是啟發學生怎樣做好自己的角色,用什么方法可以求得生存和履行自己的職責。四是讓學生在淺顯好玩的游戲活動中明白一些道理。經過如上改造,游戲中“母雞”會努力保護好“小雞”, “小雞”在“母雞”的保護下,靈活躲閃,團結協作,齊心協力,決不掉隊,想盡辦法不讓“老鷹”捉到,共同戰勝“老鷹”的進攻。而“老鷹”為了生存,也會想盡辦法要去捉“小雞”。
(二)縮短游戲中出現“配角”空閑的時間
在一些不得不出現游戲“配角”的游戲里,要盡量少用,或盡量減少大部分學生空閑的時間。因為空閑時間太久是學生轉移注意力,感覺被忽視的重要原因之一。
案例:游戲《小鳥與鳥籠》
游戲的方法:選8~10人手拉手圍成“鳥籠”,其他人飾“小鳥”,飾“鳥籠”的小朋友要團結、聽口令,當聽到老師喊“開”,則所有人將手相互牽著并舉起,等“小鳥”進“鳥籠”了,聽到口令“放”,所有人最快速蹲下,將“小鳥”關在“鳥籠”里。飾“小鳥”的小朋友要靈活,盡量避免被關在“鳥籠”里。被關的“小鳥”則加入“鳥籠”行列,壯大“鳥籠”。
游戲規則:1 在“鳥籠”沒有打開之前,“小鳥”不能擠進“鳥籠”,2 “小鳥”被“鳥籠”控在手下也算被抓,不得掙扎逃脫;3 飾“鳥籠”的小朋友不得伸腳去絆“小鳥”。
在教學實踐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小鳥”怕被“鳥籠”抓住而遲遲不敢進入“鳥籠”,只在“鳥籠”外面跑來跑去,久而久之,飾“鳥籠”的同學就覺得沒有他們什么事,游戲興趣就慢慢下降了。因此,在教學實踐中對游戲的規則可作如下修改:若出現繞“鳥籠”跑的情況,則飾“鳥籠”的同學倒數五個數,在五秒內,“小鳥”必須飛到“鳥籠”中,否則算“小鳥”被捉。這樣修改后每個學生就都參與到游戲中來了,都能體驗到游戲帶給他們的快樂。同時也可以請一小朋友飾“小貓”,專“吃”“小鳥”,將“小鳥”趕進“鳥籠”。這樣效果會更好。
(三)教育學生在游戲中當好“配角”,并能夠體驗到游戲的樂趣
除了游戲本身的一些缺陷,學生自身也存在一些問題。大部分學生在家里都是“絕對主角”甚至是“唯一主角”,他們自然將這種優越感帶到游戲中來,還不能體會游戲“配角”給“主角”以及整個游戲做貢獻的樂趣。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形成自私、以自我為中心等不良性格,這與新課標的要求也是相違背的。因此,做好“游戲配角”的教育引導工作就顯得格外重要。
案例:《主角與配角》
上課前,先看由陳佩斯與朱時茂共同演繹的小品《主角與配角》,看完后,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主角與配角在表演中的重要性。在沒有配角的配合下主角也不能把表演完成,因此主角和配角是同樣重要的。引導學生討論:如果配角沒有了,舞臺上只有主角,他們還怎么玩呢?在游戲當中,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是配角,之所以在游戲中不開心,是因為大家一直都覺得配角是不重要的,現在我們知道了,“游戲配角”也是非常重要的,沒有“配角”游戲就無法進行。所以在游戲中每一個人都是活動的參加者。
,
這堂課上完之后,學生們的進步是非常大的,大家都為自己與“主角”同樣重要而感到開心,游戲興趣自然就提高了,大家都全身心投入到游戲中去。
(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
小學生在心理上、身體上、技能上具有較大的可塑性,自尊心強,喜歡受教師表揚。因此,教師要善于觀察,注意每個學生的特點,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對于學生的每一個進步要及時地肯定鼓勵,讓他們深刻體會到團結合作取得的成功是令大家敬仰和尊重的,是值得大家學習的。學生在學習中就會逐步提高團結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在接受教師的贊賞同時,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的身心在激勵中得到良好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