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躲閃跑”游戲的傳統方法
教師指定幾名同學為抓捕者,其余同學為躲閃者,分散在一塊籃球場地內。當游戲開始后,抓捕者迅速出擊追趕,躲閃的同學立即跑出,用各種躲閃、擺脫動作在場內積極跑動,若被抓捕者碰到或抱住,則站到線外。躲閃的同學如果跑出場地則視為被抓捕,直至所有躲閃的同學被抓捕完時游戲結束。此游戲通過衍生還有“捕魚”“捉泥鰍”“警察抓小偷”等玩法。
二、游戲存在的問題
1 游戲規則簡單,時間長了,學生就不感興趣了。
2 原先的躲閃活動,規定部分同學來抓捕,部分同學來躲閃,活動者身份暴露,角色作用單一。
3,抓捕同學較少,導致奔跑范圍大、時間長,躲閃同學較多,很難在短時間內抓捕光,容易造成學生負荷過大。
三、對“躲閃跑”游戲的改進和拓展
1 對規則進行修改。如:讓學生同時扮演躲閃者和追捕者兩種角色。具體做法:在籃球場地內畫四個相互緊靠的圓圈,把學生分成人數相等的四組分別站在圓圈內,游戲開始后,先讓四組同學分別低聲商量“杠子、老虎、雞”該出哪一個,當聽到教師的發令后,四組同學同時喊出進行“杠子、老虎、雞”的一物降一物游戲。然后開始追捕自己可以“吃掉”的其他三組的隊員或者逃避其他三組隊員的追捕,如“杠子”可以追逐“老虎”,但碰到“雞”就要躲閃。若跑出場地則視為被抓捕,被抓捕到的同學站在線外,任何一組被抓捕完時游戲結束。改進后的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感受角色大小的多重性,以及角色在每一輪活動中的可變性。學生在活動中關系復雜,使游戲更顯趣味性。
2 通過改變游戲規則對游戲進行拓展。具體做法:在游戲開始后,也可以讓躲閃者在躲閃、擺脫不及時,三個人迅速拉起手“團結”起來,這樣追捕者就不許追拍,巧妙地逃過追捕者的抓捕。但三個人“團結”起來躲避追拍時,其“團結”時間不得超過15秒即應散開再與其他人“團結”,直到把所有躲閃的同學抓捕完后游戲結束。拓展后的游戲克服了原先的簡單、枯燥的場面,使游戲變得激烈、刺激,提高了游戲的效果。
’
3,對跑動方式進行拓展。具體做法:將原游戲單一的奔跑方法變換為各類動作,如高抬腿、蛙跳、單腳跳、雙腳跳、運球等動作。即在游戲開始后,學生在游戲追逐過程中,躲閃者可以做上述中的某一個動作,追捕者必須跟著做,而不能去拍擊躲閃者,躲閃者可以不斷地更換動作,利用追捕者模仿自己動作的時間差進行逃脫。躲閃者一旦做出動作,追捕者觸及不算,必須馬上跟著做相同動作;另外追捕者模仿動作要規范,否則追捕到不算數,直到把所有躲閃的同學抓捕完后游戲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