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世矚目的2010年上海世博會即將落下帷幕。在這為期半年的盛會中,無論是園區志愿者“小白菜”、城市站點志愿者“小藍莓”,還是遍布大街小巷的城市文明志愿者,他們都以飽滿的精神、燦爛的微笑、優質的服務、快樂的形象,贏得了社會的廣泛好評。年輕的志愿者們在用他們的方式向世界證明自己,用他們的努力成為本屆世博會留給人們最難忘的記憶。
世博志愿者的隊伍是怎樣建成的
整個世博會志愿者的框架布局可以概括為“一個稱號三支隊伍”。一個稱號是“世博會志愿者”,三支隊伍分別是8萬余人的園區志愿者、10萬人左右的城市志愿服務站點志愿者,以及197萬人的城市文明志愿者。
園區志愿者和城市站點志愿者從2009年5月1日開始招募,報名數達到61萬多人。培訓工作從2010年1月22日啟動。每位志愿者候選人要經過統一培訓、并通過嚴格考核之后才能持證上崗。
半年的世博會運行,三支志愿者隊伍各有功能側重,各司其職:
園區志愿者——主要是在園區內服務,人們稱他們為“小白菜”,8大類24種崗位,每2周一個批次。在常態下,一天約6000人上崗,一天兩班。周末或人流量大的時候,約8000人上崗。其中90.6%為高校在校生,他們由各高校志愿者工作站統一調配上崗。
城市志愿服務站點志愿者——為每位游客在入滬的第一時間就能提供優質周到的服務,在全市重要商圈、旅游景點、景觀道路、交通樞紐、文化中心等地設置了1000多個志愿者服務站和延伸服務點,主要為游客提供信息咨詢、語言翻譯、應急救援、文明宣傳等四類服務。人們親切地叫他們“小藍莓”。其中35.5%為高校在校生,其余為社區志愿者和企業員工志愿者。在每個站點通過老、中、青三代結合的方式安排,提高志愿者團隊的優勢組合和服務效能。
城市文明志愿者——為了給游客提供服務方便,展現上海城市文明形象,在整個社會層面設計了城市文明志愿者。他們涉及平安世博、交通文明、清潔城市、文明游園、窗口服務、市民巡訪、世博宣傳、社區服務八個方面,遍布城市各個角落,基本涵蓋城市公共場所和市民生活的各個領域,形成了全民動員、“人人都是志愿者”的志愿行動同城效應。
充滿希望的年輕一代
人們普遍認識到,在世博會的運行中,志愿者已然成為了本屆世博會文明的形象大使,更成為了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主題的生動演繹和實踐者。
世博會志愿者行動讓我們看到了清新活力的一代年輕人。他們克服了疲勞的壓力,承受著烈日的考驗,卻在助人后體驗被感激的快樂,收獲了一種“被需要”的幸福,和難能可貴的社會體驗和精神成長。世博會為這一代青年人創造了歷練的機遇,也給了他們證明自己的機會。我們的80后、90后正在用汗水證明他們對“責任”的理解,證明著他們嶄新和特有的時代特質。
為數不少的完成了世博志愿服務的大學生,還報名參加西部計劃項目,在暑假期間前往西部農村支教支醫支農。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核心是責任。這一代年輕人,正在通過世博會這個大舞臺展示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他們的生活視野也更加開闊和開放,他們所表現出來的責任感不僅真實而且樸實,這比起好高騖遠的喊口號要有意義地多,值得我們肯定和贊賞!
志愿文化在孕育中發展
為期半年的世博會期中,8萬園區志愿者、10萬城市服務站點志愿者和197萬城市文明志愿者脫穎而出成為了世博會亮麗的風景,整座城市都在孕育志愿者文化的過程中接受著洗禮。人人都以成為志愿者為榮,都自覺自愿地加入到志愿行動的行列中。無論人們是以“精讀”還是“泛讀”的心態游覽世博園,也無論人們期待世博會將給生活帶來怎樣迅速和顯著的變化,人們都已經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在我們身邊、越來越多的志愿者正在為城市注入鮮活的文化力量,他們以充滿生命力的方式,正在改變著生活。
這種難能可貴的精神力量和志愿文化的孕育與發展,正是后世博最寶貴的財富。
對于共青團組織來說,這也正是大力倡導志愿者文化和發展中國志愿者事業的大好契機。如果說2008年在大悲大喜中完成了“志愿者元年”的誕生,2010年無疑為孕育志愿者文化創造了時間、養料和土壤。從汶川地震到奧運會再到世博會,青年志愿者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當代社會的逐漸成熟與開放,每一件閃爍著志愿者身影的事件背后,都是當代人對志愿生活的認同。
為了志愿者事業的美好明天
從世博會志愿者招募之初開始,上海團市委和各級團組織就積極參與到志愿者的各項組織籌備工作中去,成為了志愿者組織工作的主力。無論是在市級世博會志愿者部,還是各區縣、各高校的志愿者工作站,團干部都承擔了大量主要的工作,發揮共青團的組織優勢,為世博會志愿者的順利運行提供了從招募培訓、運行保障到宣傳激勵全過程、全方位的人力和組織支持。
如今,世博會志愿者工作臨近尾聲,我們也已經啟動全方位的總結工作。一方面固化經驗,整理出一整套從招募、選拔、培訓、考核到上崗和宣傳保障等完整的志愿者工作機制,探索共青團組織在其中的作用發揮,使世博會志愿者工作能夠成為中國志愿者文化的一個里程碑,為中國志愿者事業發展貢獻上海共青團的經驗、智慧和力量;另一方面也在加緊開展研究工作,探索志愿者文化在推動公民社會形成中的積極作用,探索共青團組織在志愿者文化發育中的特有意義和價值體現,使得志愿者行動從過去比較單一的重大賽會賽事、公共事件下的社會參與,逐步發育形成一種自覺的公民意識,引導社會整體公益道德的養成和公民社會的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