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鈴鈴,叮鈴鈴……”凌晨兩點左右,剛剛進入夢鄉的黎功被電話鈴吵醒。值班醫生在電話里告訴他一位病人大咯血不止,并已進行初步的止血處理,但仍血壓不穩。黎功一邊在電話中給值班醫生交待進一步的指導意見,一邊迅速穿戴衣服走出家門,趕緊騎著自行車去了病房。經過和其他同事們一夜搶救,病人的病情逐漸平穩下來,黎功也暫時松了一口氣。
立德——愛心撫慰病人心靈
像這樣的情景,黎功已習已為常,“我的手機是24小時開機,說實話我最怕的就是夜晚聽到電話鈴響;但沒辦法,因為我選擇了這個需要鞠躬盡瘁的職業。”黎功說。
在同事眼里,他是一位兢兢業業、醫術精湛的模范;在患者心里,他是一位醫德高尚、充滿愛心的醫者。朝來夕往,他以滿腔熱忱溫暖著廣大患者的心;上下求索,他以堅韌和頑強攻克了醫學上的一個個難關。他用鏗鏘有力的堅實步伐,推動國內腫瘤醫學走向國際、福澤萬民,他就是武警總醫院腫瘤二科主任黎功。
為了自己的選擇,大學畢業后,黎功從山東濱州到北京、從地方醫院到軍隊醫院、從住院醫師到今天科室主任,從醫24年,一路走來,經他治療了各類惡性腫瘤的病人數千例,不僅讓他具有了豐富的臨床經驗,還掌握了惡性腫瘤放射治療的最先進的技術,并且將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的有機結合應用于腫瘤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他還在應用腫瘤立體定向放射治療技術——適形放療、調強放療、X刀、γ刀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擅長肺癌、乳腺癌、大腸癌的綜合治療;特別在應用γ刀、X刀治療原發性肝癌方面取得了可喜的療效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作為一名腫瘤專家,黎功清楚,對于腫瘤患者而言,心理疾病與生理疾病同樣可怕,因此他特別注意病人的心理健康。在他看來,行醫行的不僅是醫術,還要奉獻自己的心;如果一個醫生不能將病人的病疾感同身受,不能親和地對待病人,即便有再高的醫術,也并不能受到病人的尊敬,因為他缺少了醫德。因此,在他的科室立下這么一條規定:凡在科室住院的病人,所有醫護人員都要以年齡大小對患者稱呼。
張先生是一位來自山東的肺癌患者,家人為了盡快讓其康復起來,四處奔波在山東、上海等各大醫院,經過半年的周折來到北京武警總醫院腫瘤二科,當時他已左肺癌性空洞伴胸腔積液、多發胸椎和淋巴結轉移,確診為肺癌晚期。患者入院之初,當第一次聽到護士叫他“叔叔”時,他不敢相信這是護士在叫自己。“第一次在醫院能聽到這么親切的稱呼!”張先生說。
因為特殊的病情,也因為社會上一些偏見,人們“談癌色變”。張先生開始時不配合治療,幾度自殺。黎功一邊治療,一邊耐心地做其家屬工作。當他得知張先生家庭貧困,所有治療費用都是借自親戚朋友時,還帶頭組織科室人員為其募集捐款。最終,張先生開始積極配合治療。“是黎主任給了我生活的勇氣和希望。”他說。
閑暇時,黎功經常會在住院部到處走走,與病人們聊聊家常,從心底里把病人當成親人看待。他說:“我敬佩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的那句話: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能做到這點,才能得到患者們的肯定。”
在腫瘤二科室里,至今仍流傳著一個“紅包”的故事。那是一位經治療痊愈即將出院的老大媽,在她臨行前,步履蹣跚地走進科室辦公室,滿眼淚花,手在兜里摸索著,掏出一張很褶皺的十元錢;之后老大媽搖了搖頭,看起來自己很不滿意的樣子,又伸手在衣服里找,很久終于找出一張破舊的一百元錢。她一邊把錢往黎功手里塞,一邊用那模糊的方言說到:“一定要收下,給你們這些孩子們買一點瓜子和糖塊吃吧。”黎功面露難色,拒絕接受,說那是應該做的,老大媽依然沒有放棄,堅持說:“一定要收下!你們受累了。”那一刻,黎功竟說不出話來。
事后,黎功給科室的醫生、護士及帶領的學生們均發了一條短信,上面寫著:當老太太手持揉皺的一百元錢,滿含淚水硬塞到我手上時,這是怎樣的一份感動啊!同時由于你們的努力換來了患者的理解和尊重,為我們團隊贏得了榮譽,同樣也令我感動!
這一百元“紅包”至今仍保留在科室里,“紅包”的故事也珍藏在了科室里每個人的心中。
立功——精湛醫術譜寫生命的春天
在平日,看著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被腫瘤病魔所摧殘,看著病人家屬盼望起死回生的渴求的眼神,黎功深切地體會到作為一名醫生的神圣使命,他盡最大可能挽救一個個腫瘤病人的生命。
大連的張先生是位退休教師,身體一直還不錯,2007年12月,張老師感覺腹部右下方突然開始疼痛,并且伴有發燒,經當地市中心醫院CT掃描,肝臟下邊的位置有一“團塊影”,懷疑是肝癌,但也不排除是肝血管瘤的可能。張老師一家來到北京,找到黎功,第一次診斷為肝血管瘤。由于該患者病情復雜,本著對患者負責,黎功又讓張老師在北京另一家大醫院做了兩次不同的檢查,得出了相同的結論,都認為是肝臟的血管瘤。但憑著黎功多年治療肝癌的經驗來看,他質疑這個結論。經過一波三折的檢查,開始張老師一家并不理解,抱怨檢查費已花費不少,為什么還要一次次做檢查?當最終確診為肝癌時,張老師一家對黎功精湛的醫術,獨樹一幟的看法,深表敬佩和感謝。
腫瘤是一種慢性消耗性全身疾病,大多數病人年齡高、身體情況比較差。所以黎功每次醫治病人,都結合病人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作出一套詳細的科學治療計劃,做到因人施治。他對病人采取人性化醫療服務,每次手術,都親自向病人或家屬交待術前準備的注意事項、手術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術后康復治療時的一些情況。作為一名救治病人的醫生,黎功常說:“病人快樂地康復,是醫生最大的快樂,是給醫生最大的回報。”
黎功很鐘愛他的事業。無影燈下的日日夜夜,他積累下豐富的臨床經驗;書房中的秉燭夜讀,他打下了扎實的理論基礎。他筆耕不輟,主編并參編了《2005腫瘤精確放療進展》《腫瘤放射治療研究進展》《放射治療學/新技術進展》《腫瘤精確放射治療學》《放射性粒子近距離治療腫瘤》(第二版)等著作,在國內外重要雜志上發表論文40余篇。發表在Int。J。Radiation Oncology Biol。Phy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等國際英文雜志文章8篇,曾獲得2004年日本臨床腫瘤學會優秀論文一等獎,獲國家自然基金、國家人事部歸國留學人員基金等多項基金資助。
在專業領域方面,黎功演奏著一曲曲動人的“高山流水”;而同時他的目光也在時刻關注著千萬個普通大眾。“醫學不是供奉于圣殿中的神器,醫生也不是凌駕于大眾之上的圣人。醫生的價值體現于謀求大眾的健康,不管他是施展回春的妙手,還是讓醫學知識‘飛入尋常百姓家’”。黎功樂于向群眾普及醫學知識,他做客電視臺,講授有關腫瘤和預防肝癌等方面的科普知識。
天道酬勤。這些年由于黎功在醫療教學科研中的顯著成績,他擔任了北京市醫師協會腫瘤放療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市醫學會放射腫瘤委員會委員等職務。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在學術領域中到處存在機遇,同時也充滿著競爭和挑戰,而成功的天平總傾向于那些勤奮好學、堅韌不拔的人。黎功卯足了勁,滿懷著決心和信心,向著更新、更高的醫療技術和科研高峰沖刺,并為更多的腫瘤患者解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