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聯系上李王超的時候,他人在新疆喀什。聽得出來他很忙碌,但充滿快樂。果然,照片發過來一看,是個一臉陽光的小伙子。
作為上海市優秀畢業生,李王超是上海財經大學的名人了,他已有三次作為志愿者的經歷:四川北川、上海世博、新疆喀什。
忙碌的學業,為何多次選擇從事志愿者工作?李王超說,很多事情沒有這樣那樣的理由,就因為喜歡,所以堅持。他希望在自己年輕的歲月里磨練意志,學會承擔對社會的責任。
上海世博難忘的五個月
2010年初,園區志愿者招募工作開始。
李王超在網上報了名,等待結果的那幾天里,激動的心情圍繞著他。很快,他接到通知前往參加面試,之后便是培訓、考察、素質訓練考核等,層層關卡,意味著做一名世博志愿者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當然,也讓每個人感知這份工作的光榮與責任。2010年3月12日,李王超終于成為一名世博園區的志愿者,那一刻,他有了一種神圣的使命感。
至今,離開世博已有一個多月的時間,但在世博服務期間的點點滴滴仍然深深刻印在李王超的腦海中:在園區志愿者部,他主要負責志愿者的就餐、防暑降溫用品發放,同時兼管服裝和保險的部分工作,也曾負責過志愿者證件和志愿者用房等,幾乎涉及志愿者后勤保障的所有方面。這些工作看似普通,卻是世博園區內龐大繁雜工作中的一部分,任何一點小的疏忽都可能影響整體的工作。李王超進入世博工作后,就開始細心地將工作分門別類,按照程序開展。
那段日子辛苦而快樂。李王超還記得4月30日那天,為了保障第二天志愿者上崗順利就餐,他和同事們通宵加班錄入數據,深夜時,大家已經感到疲勞,但沒有人抱怨,14af97656cbb53cc4b5df50dabd6b2bbf486ecba880da2842755afdbcbe58545彼此鼓勵、相互扶持,偶爾講兩句笑話讓大家提提神,稍微休息一下后馬上開始工作。因為相對通宵加班的次數多一點,大家后來送他“工作狂人”、“通宵王”的綽號。李王超說,在服務世博期間,他和所有的志愿者在一起如一個快樂的大家庭,大家相互幫助,共同解決問題。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上的難題都會有人熱情地幫你謀劃與解決。
2010年7月,在世博園服務了近5個月后,李王超結束了這段難忘的志愿者工作經歷。依依不舍告別大家時,李王超就已經決定繼續自己的志愿者工作,去西部!為此,他將自己直接升入碩士的學業延遲一年。
去西部做志愿者一直是夢想
2010年7月25日,共青團上海市委、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為參加2010年“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的全市170名大學生舉行隆重的出征儀式,歡送他們奔赴云南、四川、重慶、新疆等地,開展為期1至3年的支教、支醫、支農志愿服務。
170名西部志愿者中,有5名同學是剛剛交接完上海世博會志愿者工作的“小白菜”,其中就有李王超。出征儀式上,他代表志愿者登臺發言,表達了追逐理想的聲音:“不是每個人都能夠選擇艱苦的西部,但是我們做到了,我們一路跋山涉水只是為了完成青春的夢想與希望!”
對西部,李王超一直深懷感情。
1998年,李王超只有十多歲。有一件事情深深地影響了他,就是張藝謀導演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電影中表現的年輕人在大山中支教的故事讓那段時間的李王超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他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為大山中支教的一員,用自己的知識去幫助貧瘠山村里的孩子們。2004年,李王超已是高中二年級的學生,他知道了徐本禹的經歷,很受感動,甚至有過放棄學業也到大山里去支教的沖動,但最終未能實現。
到西部去支教,一直是他想要實現的夢想,伴隨著這個夢想的還有一顆小小的種子——志愿服務。
5·12大地震發生后,李王超就一直在尋找機會去那里當志愿者。2009年春節,李王超第一次沒有回家鄉去看父母,他在網上聯絡到四川當地的志愿者,只身一人去了四川。“在那里遇到的很多人很多事,徹底改變了一直在校園中的我的人生態度。我去了北川,臘月二十八那天,我在北川的安置點感受到了人們的樂觀,他們的生活正在無數人的幫助下走上正軌;我去了廣元,最遠的一次走了40多公里山路,拜訪一戶人家。看到他們的艱難時我很難過,但他們說,沒關系,你們能來,我們已經很高興了……在這樣的感動中,我不斷在收獲,并帶給我改變自己的力量。”
那年除夕,李王超在安置點和志愿者與老鄉一起吃年夜飯,一桌8個人來自8個不同家庭,“我們一起喝酒,輪流講自己的故事和經歷,在某個瞬間,我突然感到了溫暖。那是一種親人般的親密,并讓我明白,在那樣的環境中,無論我做什么,都能感到背后有人在支持著我。那種感覺,不是在校園,或在物質的社會中能感受得到。這讓我真正體會到志愿者工作的意義和價值。”
從北川回到上海后,李王超還經常和認識的老鄉聯系,其中有一個十多歲的小孩,因為在地震中腿部受傷,行走不太方便,很想去治療但又沒有錢,李王超在網上給他募捐,效果并不理想,后來幾個同學湊了一點錢,但也只是杯水車薪而已。諸如此類的事情,讓李王超感到當志愿最大的痛苦和困惑就是:當看到別人有困難的時候,自己卻是力不從心。
雖然前往北川是李王超的個人行為,但畢竟第一次實現了做志愿者的夢想。
離開世博之后,李王超到新疆喀什,開始了他的志愿者工作。在“上海市對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揮部”里,他負責辦公室的工作,同樣的繁雜和事無巨細。在這里,共有12個志愿者。日子雖然很孤寂清苦,周末也經常加班,但那一小塊方寸之地卻常常有著笑聲和歌聲。他說:“對志愿者的要求在于奉獻,但當你全身心地認真投入到工作中,將其視作興趣和愛好時,你就會不由自主地忘了什么是奉獻,而且收獲無數精神上的鼓勵,令你受益終身。”
“去西部,吃苦是一定的。”幾乎每一位即將啟程的志愿者,都做好了這樣的打算。但李王超卻沒有把“苦”放在眼里,他是農村長大的孩子,他說自己的適應能力很強。
父母樸實的為人影響他的性格
李王超說,一個人性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來自于身邊人的影響。而影響他的人當屬他的父母。
李王超1988年出生在天津薊縣一個普通人家。父親在一個事業單位工作,母親則在家務農。雖然父母沒有很高的學歷,也沒有精明的頭腦,但淳樸寫在他們的臉上,他們遵循的人生信條是:吃虧是福。母親經常給他說,別太和別人斤斤計較,遇到事情大方一點,心胸要開闊,多為別人想。
農村里長大的孩子很能吃苦耐勞,所以他去任何一個地方當志愿者都能很快適應環境。
家境并不富有的李王超很懂得努力。進入上海財經大學讀書后,每年都以優異成績獲得獎學金。而家人對他的幫助和理解總是讓他非常難忘。因為多年求學在外或是因為志愿服務不能回家,他的姐姐都會對他說:沒關系,家里有我照顧,你一切放心。而父母對他的任何選擇也是一如既往地支持。到新疆之前的那天晚上,世博局志愿者部的同事為他餞行,母親打來電話,用很堅定的口氣告訴他:不管你去哪里我都支持你,這么多年來培養你就是希望你能為國家做點貢獻。第一次聽到母親說這樣文章化的語言,雖然旁人會覺得很假,但李王超卻知道母親是發自內心的。
按照上海市西部志愿者計劃,李王超一年之后將會回到上海財經大學繼續兩年的碩士研究生學業。對于未來從事什么樣工作,李王超說自己還沒有想那么遠,目前,他就是全身心投入做好在喀什的志愿者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