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陳健聰完成了自己精心準備的畢業論文,從香港城市大學英文系本科順利畢業了。可是這個香港孩子并沒有急于奔向職場,而是背起行囊,走進上海世博園B區世界貿易中心協會館(簡稱世貿中心協會館),成為一名世博志愿者。
陳健聰并不是一個人去戰斗。他在這里遇到了來自巴拿馬的美籍華裔Samuel Lee,在世貿中心協會館,還有來自內地和好幾個國家、地區的志愿者已經集結,他們共同為世貿中心協會館的日常運行服務。
“在這里的每一天都是難得的學習”——陳健聰
“我不想用‘耽誤’這個詞,我很享受這個過程。”陳健聰很認真地糾正了這個用詞,對于“你覺得當志愿者是否耽誤你找工作”,他更是不以為然。原本定于8月底結束志愿者工作的他,已經將服務時間延長到世博會結束,或許這個舉動本身更說明問題。
在陳健聰看來,在世貿中心館服務的每一天,都是一種快樂,更是難得的學習。
跟世博園里的“小白菜”們不同,samuel他們是世貿中心館獨立招募的志愿者,這樣的志愿者,在上海世博園里有很多人,像世貿中心館這樣聚集了內地與世界各地青年志愿者的場館卻不多。而且在世博園區眾多展館中,世貿中心館是惟一以經濟與貿易為主題的展館,世界貿易中心協會也是首次以全球領導性經濟貿易組織的身份參與世博會。
如此的背景讓志愿者的重要性又增加了幾分。
這讓陳健聰也不禁有點緊張。其實陳健聰已經是一名老志愿者了。1997年,香港主權順利回歸祖國后,為讓香港青少年學生有更多機會了解國家的歷史,認識祖國及放眼世界,1998年2月11日,伍淑清在香港成立中華青少年歷史文化教育基金。2007年,剛剛大學一年級的陳健聰加入基金會,成為一名志愿者。三年來,陳健聰作為“中華歷史文化教育交流團”志愿者,三次隨團回內地參加交流活動,到過南京、北京等幾個城市,“認識國家民族,了解祖國國情,學習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優良傳統和優秀文化”,是陳健聰幾次參加活動的感受,但是世博會這一次如此深入地認知祖國,還是第一次。
接待貴賓,是陳健聰日常的一項重要工作。“這些嘉賓都不普通,陪同他們參觀的時候,我給他們介紹館里的布展,他們跟我聊國內的發展,鼓勵我努力。”
陳健聰還經常和同伴們一起代表世貿中心館參加一些重要的座談、會議和活動。在傾聽、拜訪和活動中,陳健聰了解了內地工作的很多細節和風格。他也從中發現:“機會一直都在,但是需要你不斷地去努力發現并為之努力。”說話時,這個已經被上海夏日陽光曬得黝黑的男孩子,眼神里只有堅毅和超越年齡的成熟。他說,這是世博會的饋贈。
與世博會其他館都以固定模式運營不同,世貿中心協會館每周都有不同的主題,場館不僅僅是科技創新產品的展示平臺,更多的是研討會、交流,通過這個交流平臺,為很多的企業家包括民企和國企走出同門多提供了一種可能。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陳至立、全國政協副主席黃孟復、十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顧秀蓮、全國婦聯書記處第一書記宋秀巖、商務部副部長馬秀紅等領導都曾參加過館里組織的論壇和研討會。這也讓陳健聰他們這些志愿者的工作量陡然增大。每一次布展都是一個新的主題,都要展示一個重要的命題,如何用準確的文字言簡意賅地表達出相應的意思,怎樣配上恰當的圖片,無數次的核對、整理,還要協調大家及時更新內容,換上新展板……這些細節從頭到尾都由一名志愿者負責,而每個志愿者在服務期問,都至少要負責一個這樣的項目,來自香港的大學生志愿者雷嘉昆、馮俊豪,吳澤謙、陳家俊,和內地的太學生志愿者孫可、徐己垚等,在服務期里也都曾有這樣的成果展示給游客。
在瑣碎繁忙的日常工作之余完成這樣的項目,陳健聰和伙伴們幾乎每一天都要忙到很晚才能休息。
幾個月的時間,陳健聰他們都是這樣度過的,可是他們臉上,只有燦爛真誠的笑容。或許正應了那句話,有友如此、充實如此,夫欲何求?
“祖國的強大吸引了我的目光”——Samuel.Lee
“在來到世博園之前,我有好幾天晚上都睡不好覺,總是擔心自己能不能做好。”出生在美國,現在巴拿馬生活的志愿者Samuel.Lee,是個謙和的男孩子。對于世博,他雖然心向往之,卻是揣著一顆忐忑的心前來報到的,他不知自己能否適應這個陌生的環境,接受挑戰。
這是25歲的Samuel第一次回到中國。
生活上的差異很大。Samuel首先必須要學會面對如此多的人,這是他從來沒有見過的;他還要熟悉國內的飲食;而且由于出生在美國,又在巴拿馬生活多年,Samuel的普通話水平很有限,跟其他志愿者之間的交流可以夾雜英語,但是面對漢字,他卻有些力不從心……
說著這些生疏,Samuel總是帶著謙和地微笑著,畢竟在上海經過一個火熱的暑假,這些問題都正隨著暑氣漸漸散去。在這里的每一天,他都感受到自己已的成長。身邊一起工作、吃住的志愿者們都是第一次見到,大家的成長背景迥異,甚至母語都不一樣,相近的年齡、共同的愿望讓他們在上海火熱的夏天相識、相知、相助。而且,在世貿中心館的每一次工作,也讓Samuel日益感受到中國人的勤勉,祖國強大的、超過之前想象的吸引力和魅力。
6月9日,是世貿中心館的榮譽日,Samuel一大早就著正裝,和陳健聰他們一起站在場館門口迎接來自各方的貴賓了。上海初夏的清涼中,貴寅們陸陸續續來到場館,samuel看到一位貴賓手中的西班牙語的請柬,心里終于長舒了一口氣,這些請柬,都是經由他翻譯,潤色、校對過的。因為他在巴拿馬生活了很長時間,西班牙語對于他來說就像母語一樣純熟自然,場館里的西班牙語問題全都歸他管。真正到了榮譽日這一天,samuel看到貴賓們面對世博園所展示出來的巨大興趣、贊不絕口的驚嘆,內心被折服,自豪油然而生。
“第一次步入世博園,我已經感覺到她的偉大和精彩。每個場館的別致和布展的精心,無不展示了我的祖國的成就和當今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激動人心的景色、壯觀的建筑,不同國家、地區和城市的繁榮,都以自己獨特的面孔呈現在大家面前……”這是陳健聰對上海世博園的一段解讀。
陳健聰和Samuel的收獲,正符合了世貿中心館館長伍淑清招募志愿者的初衷。這位參加過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會香港政府館工作的愛國人士,敏銳地意識到上海世博會將是影響中國經濟未來十年發展的一件大事,她在各方的支持下完成了世貿中心館的建設,為來自世貿中心協會大家庭326個城市的朋友們進入中國提供平臺,同樣也為中國的公司從事國際貿易擴大視野。而伍淑清的另一個心愿,就是將世貿中心館作為一個中心,為青年人在國際社會環境中積累更多的工作經驗。
“我們希望,憑借在2010年世博會世界貿易中心協會館工作時所取得的經驗,他們的視野將來能夠得到不斷的發展。”其實,這也是伍淑清一直以來致力于努力完成的事業。
現在,伍淑清的心愿正在慢慢變成現實
Samuel說,中國會變成世界上未來最重要的國家。
25歲的陳健聰對祖國大陸一直有著別樣的深情與向往。早在高中時候,曾經三次回到過內地的他,已經在留意尋找機會,準備留在內地發展。“我的最大愿望是將來能夠做一個國際組織的領袖,用自己的影響力影響更多人幫助需要幫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