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大的西部地區,是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戰略重點區域,相對祖國的東部和中部更需要大批的高素質人才,同時也為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青年知識分子建功立業提供了廣闊空間。今年適逢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十周年。十年來,北京大學積極服務這一國家重大戰略,充分發揮知識創新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優勢,在促進西部地區經濟、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發展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同時也有一大批優秀的北大師生踏上了在西部創業、奉獻的道路。
歷史上,北京大學對西部的支援從建國初期就開始了,先是和內蒙古大學建立了“手拉手”協作關系,上世紀90年代又先后與云南省、內蒙古自治區簽署了校地合作協議。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一批批北大師生、校友積極奔赴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在建設祖國西部的宏偉事業中實現了人生價值。比如,身處大漠,數年如一日,為我國核武器研制工程鞠躬盡瘁的“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鄧稼先院士;先后踏遍云南、甘肅、陜西等地,15次赴新疆考察,冒著生命危險3次進入羅布泊的彭加木研究員;在四川臥龍和陜西秦嶺對野生大熊貓進行長達近20年的研究,致力于野生動物的研究、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被稱為“熊貓爸爸”的潘文石教授;扎根戈壁沙漠40多年,潛心于敦煌石窟的考古研究,被譽為“敦煌的女兒”的樊錦詩院長……這些投身西部的北大人,懷著崇高的理想主義情懷,扎根祖國西部熱土,艱苦奮斗,堅韌不拔,用美好的年華乃至寶貴的生命傳承著北大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
2000年,國家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為廣大高校支援西部建設創造了更好的條件和更寬廣的平臺。作為重點高等院校的北京大學,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通過多種途徑,動員全校各部門和院系形成合力,建立長效工作機制,以更大的力量支援西部地區建設。其間,學校先后與新疆、寧夏、甘肅、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簽署了校地合作協議,與新疆大學、西藏大學建立了支援或合作關系,并建立了“北京大學新疆研究生培養基地”。在新的時代環境下,又有一批年輕的北大人走向西部,服務西部地區的新建設、新發展。比如,2003年,醫學部的莫鋒同學不顧“非典”疫情,選擇到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防疫站做一名西部計劃志愿者。服務期滿后,他又毅然放棄東部沿海單位的高薪待遇,選擇繼續留在西部草原。
在服務西部的北大人中,還有一個特別的群體,他們是奉獻在新疆石河子的北大教師。自2001年6月教育部“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計劃”確定北京大學對口支援石河子大學以來,北大先后選派了3位干部任石河子大學副校長;相繼派出近20名干部掛職擔任石河子大學相關學院、部門負責人;數批北大教師到石河子大學支教。支教的北大教師們,克服自身在身體、家庭和事業等方面的困難,兢兢業業、盡職盡責,為西部高等教育事業貢獻著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優秀共產黨員、“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的中文系孟二冬教授就是他們中間的優秀代表。
擁有優質醫學教育的北京大學,每年還會派出一批批醫療衛生專家前往西部地區開展義診服務,全力支持西部民族地區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2005年以來,北大共有近20支醫療隊支援偏遠少數民族地區醫療衛生工作,門診診療病人近1500人次,為近9000名患者進行了義診;不少公共衛生專業的教授深入西部少數民族地區進行健康教育、疾病普查等工作,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健康水平和健康意識的提升。2008年的四川汶川,2010年的青海玉樹、甘肅舟曲,北大派出的醫療隊都奮戰在搶險救災的第一線。
與此同時,北京大學高度重視引導在校學生積極關注西部、奉獻西部。北大每年暑期都會組建大量學生社會實踐團前往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支教扶貧,志愿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2010年暑期,前往西部地區實踐團共計75支,參與同學近千人。其中的8位同學在兩位老師的帶領下到達了青海玉樹,通過為期兩周的志愿支教、捐建北大希望圖書室、一對一助學等活動為災區的孩子們送去關心和溫暖。北大研究生則積極參加團中央、教育部組建的扶貧接力計劃研究生支教團。作為最早參與該計劃的高校之一,1999年以來,北京大學已有163名研究生志愿者前往西藏、新疆、寧夏、云南、青海等少數民族地區開展為期一年的扶貧支教志愿服務。
十幾年來,北大已經有數百名畢業生到西部基層特別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深深扎下了根,近年來前往西部工作的人數也在逐年增長。2009年,北大出臺了進一步引導和鼓勵畢業生面向西部地區就業的意見,明確由學校就業指導委員會統領指導、學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統籌協調、各院系“一把手”親自主抓該項工作。根據最新統計,北大2010年應屆畢業生赴西部地區就業的人數,相比2009年增加了近10%。
今年7月召開的西部大開發工作會議吹響了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號角。北京大學將以更加積極而又深入的行動投身這一波瀾壯闊的歷史偉業,也必將會有更多的北大學子珍惜和把握這一新的難得發展機遇,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拼搏進取,開拓創新,在西部地區廣闊的舞臺上建功立業,書寫更加美好的人生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