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地球上,無論哪個國家或地區,找些作風嚴謹的人士并不難,難的是一個民族乃至于一個國家全是這樣風格的人。德國就是這樣的民族與國家。
我曾看到過一份記載:國內某家醫院收到一封來自德國的信,信中稱該醫院大樓是德國建筑師在1919年設計建成的,設計使用年限為87年,現在已經到了設計年限,要注意該建筑的修繕和安全。之后過了幾天,德國方面又打電話提醒該醫院,讓那家醫院的人驚訝之余,很是感動。
同樣是建筑,德國人的周全、精密、嚴謹讓人不得不嘆服。20世紀初期,我國的青島曾經被德國人占據,留下了大量的德國式建筑。幾年前,青島連日暴雨,國人建造的新城區,下水系統全面癱瘓。而在老城區,德國建筑師一百年前修造的排水系統,卻運作正常。這是因為,百年前德國建筑師在修建城市下水道系統時,已經充分考慮到青島的地勢和天氣因素。
同樣是指路,德國人一絲不茍的態度不禁不讓人折服。我曾經在德國鄉村馬路上問路,得到了德國人十分認真的解答,距離精確到米,方向精確到路,嚴格按照他們指的方向行進,目的地還真的就在前面。而在中國問路,最常聽到的回答是“往前走不遠再向右一拐就到了”這類的回答,讓你不清楚向前要走兩百米還是兩公里,也不知道在哪條橫路上向右一拐?
同樣是赴約,德國人會把時間精確到分鐘,而不是我們習慣的小時。如何保證按時到達呢?德國人并沒有訣竅,只是提前出發,以便留出充足的時間。但是到達目的地后,他們不會進去,而是在附近耐心等待。結果就是,和法國人散兵游勇稀稀拉拉赴約、前后能拖一小時相反,德國十幾人甚至幾十人的聚會可以在幾分鐘內到齊。
同樣是行路,德國人的作風讓你不得不感嘆。在德國,你基本看不到野蠻駕駛、故意把車子開在你前面、或者沒完沒了地鳴笛示警的。碰到交通事故,或者僅僅是修路,前面的車的速度明顯慢下來時,后面的車不會超車,而是很順從地跟隨前車緩緩而行。每個駕駛者的自律和耐心帶來的整體秩序是公平有效的:并車過程中,總是這邊走一個,對面再走一個,交叉并入,每個人都機會均等,這些互不相識的駕車者就像事先商量好了似的,井然有序地前行,看上去真是一道禮儀風景線。
同樣是出書,德國的出版物中很少出錯,極為復雜的書可能一個錯誤都沒有,國內某些出版社出的書卻總有錯別字。按說每本書都經過出版社三次而且是不同的人審校,結果還是達不到德國那樣的水平。其實,德國人并非具有校對天分,質量高僅僅源于他們肯下笨功夫,一遍遍地認真看而已。
同樣是造車,如果一部車停在街邊十幾年風吹雨打、冰凍日曬,即使車子已被積雪掩埋但坐進去后依舊一打就著,你還會選擇別的品牌嗎?我的一位朋友,20世紀90年代就開奔馳車,有天晚上沒有看清路標從高架橋上跌到路面,結果他和司機連人帶車從幾米高處快速墜落,還砸塌一間民房,自己卻沒有大礙。此后,這位朋友出門就只坐奔馳了。
精美、可靠、耐用是奔馳車的宗旨,也代表了德國人的風格。他們造奔馳車的理念就是追求領先的設計理念和技術水平,并因此而精心選擇材料,讓自己的車能夠挑戰極限——無論是速度還是質量。這就是為什么奔馳車在世界影響力巨大、每當新一代的車型出來都會獲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我們知道,率先進入中國汽車制造市場的是法國人,姍姍來遲的德國車卻占據了半壁江山。改革開放以來,德國人一直在領跑中國中檔車市場,在高檔車方面則占據絕對優勢。20世紀90年代后期,國務院下發文件,官員座駕都應以國產化為準,各單位紛紛改乘奧迪,雖說是國產化了核心技術終究還是源自德國。在西歐工作期間,我看到不少中國駐外機構都至少有一輛奔馳車,用來接待級別高的領導。使館奔馳車更是成堆,大使座駕無一例外都是奔馳。后來,我到了北美工作,發現情況也是如此。而且不止中國人,美國和加拿大人都以擁有一輛奔馳為榮,盡管其價格在當地也因稅收和競爭等原因而很貴。
嚴謹成就輝煌。從經濟學角度,它還是以最小代價換取最大效益的一種行為方式。現在,我們知道了,小到個人的生活與工作,大到國家的發展與民族的尊嚴,嚴謹都是一種多么重要的優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