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走來,溫和而年輕,像是若干年前清華校園里那個堅定、富于創新而務實的學生會主席、院團委書記。
時間瞬間劃過20多年。
一名高中生與青聯的結緣
1983年8月21日,北京高中生方方,作為僅有的幾名高中生代表之一,出席了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第二十次代表大會,并有幸成為僅有的兩名高中生主席團成員之一。通常情況下,全國學聯大會與全國青聯大會同時召開,方方因此參加了全國青聯第六屆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
這是他與全國青聯最早的結緣。彼時這個圓頭圓腦的高中生可能想不到,若干年后,他也會成為全國青聯委員,成為這個聚集了優秀青年的大家庭中的一員。
方方與青聯的緣份,由學生工作而不斷延續著。
1984年,方方考入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是經濟管理學院正式建院的第一批學生。學生時代的方方激情澎湃,活力洋溢,舉辦講座,組織遠游,張貼海報,無論大事小情,各項社會工作,無不留下他勤快的身影。從班長、系學生會體育部干事、體育部長、學校學生會外聯部部長直至校學生會主席,是他任勞任怨、扎實苦干的真實寫照,也是他增強意志、超越自我的艱苦歷程。
歷年暑假是方方邁出校門外出游歷、參與社會實踐的日子。大一暑假,他曾與吳文學同學探尋著當年詹天佑的足跡,沿著京張鐵路線,徒步北至張家口,行程數百里,耗時五六天;大二暑假,他曾和周峰同學乘火車前往丹東,再從丹東一路搭車,沿渤海灣逐站考察;大三暑假,他曾同部分研究生一起去內蒙和山西參加朱镕基院長組織的企業技改調研,隨后還前往上海,親自拜會了朱院長,匯報調研情況;大四暑假,他曾作為學生會主席,帶領一支二十人的學生科技服務團,前往安徽蕪湖從事科技服務、考察等活動。行萬里路,閱人間事,方方在實踐中積累待人處事的經驗。
那是一片充滿激情的土壤,方方開始積極參加學生社會活動,他的組織才能和管理能力也在一次又一次的磨礪中逐漸顯露、提高。本科畢業后,方方留校任教,兼任經管學院團支部書記。
三年學生工作的積累,在那時的方方或許只是一種充實,然而若干年后踏進青聯的大門,方方才發現這些寶貴經驗所具有的能量和作用。
感受中國“氣場”
1991年,方方25歲,只身赴美,進入田納西州范德堡大學攻讀MBA。
與現在不同,當年留學是一件相當艱難的事,但是方方堅持了下來。而且憑借在畢業前四五十次的面試經歷,畢業后方方成功進入位于紐約華爾街的美林集團,開始了自己的投行生涯。
“中國背景”為方方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1993年,中國的金融和資本市場正處于萌芽的發展狀態中,在這樣的大趨勢下,許多投資銀行開始瞄準中國資本市場,經濟的浪潮把方方推向了金融投資的最前沿。在美林國際投行部工作僅一年,他便調到香港,參與大中國區業務。
回顧自己的美林歲月,方方認為這期間自己做的最“有價值的事情”之一,便是早期參與中國國際評級的斡旋。1989年以后,標準普爾、穆迪、惠譽三家國際評級機構把中國的主權信用評級降低了一個等級。中國政府覺得隨著改革開放,中國企業都需要進入國際市場,就由財政部牽頭,去跟這些評級機構談提高信用評級。當時中國政府雇用美林做顧問,方方也參與其中,最后成功地將中國的信用評級重新升回到“投資級”。
能以自己的努力,挽回世界對國家的信任,青年投行者方方體會到了青年人在國家發展中所能起到的不可忽視的作用,和作為一名中國人所應有的擔當。這段日子,被方方銘記在心。
2001年春天,時年35歲的方方為了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辭去擔任了4年的北京控股副總一職,毅然決定前往摩根大通銀行。
這家大名鼎鼎、實力雄厚的全球頂尖級的綜合銀行至少在三方面深深地打動了他,成為他適時調整事業坐標的主要原因。第一,從歷史發展軌跡看,摩根大通歷經150多年,源遠流長,具備“納百川成江海”之勢。第二,從經營管理理念看,摩根大通保守穩健,信譽卓著,一貫倡導“以第一流的方式做第一流的業務”的管理哲學。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從未來發展方向看,摩根大通高層紓籌擘劃,布局長遠,深刻地認識到中國這條東方巨龍騰飛所造就的輝煌前景與巨大機遇。盡管世紀之交,它在中國的業務也才剛剛起步,一切篳路藍縷。但其發展速度驚人,目前整個中國區團隊由當初的區區幾個人已壯大到幾百人,這兩年面對空前的金融危機,其全球業務開展順利,獨占鰲頭,去年還被評選為“中國最佳外資投資銀行”。
將近8年時間,他或了解或有幸參與了多起并購案例的始末,其中不乏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成功案例,例如中鋼集團收購中西礦業。當然,也不乏失敗案例,例如中海油收購尤尼科、中鋁集團收購力拓集團等。
而今,方方是摩根大通當年在中國的5個投行人員中唯一留下的一人。
2009年11月,方方出任摩根大通亞洲投資銀行副主席。
在方方看來,并購成敗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國企業踏出國門、搏擊海外資本市場既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時代的選擇,是與中國日益發展強大的宏觀背景相吻合的。企業的發展是如此,個人的命運更是如此。“可以說,每一位公民的一生發展足跡無不與國家、民族的命運榮辱與共、休戚相關。人生會經歷大大小小的各種得失成敗,不足為奇,然而只有順應潮流,認清大勢,把握時代脈搏,順勢而為,才不至于偏離人生的航向與目標,才有可能登上人生更為廣闊的舞臺。”
再次回歸青聯,走向更大的人生舞臺
2003年,方方在香港加入香港青年聯會,并擔任會董。
2005年,方方成為第十屆全國青聯委員。
2010年,方方當選第十一屆全國青聯常委。
香港青年聯會成立于1992年8月,主要以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及屬下各省(區、市)青聯的港區特邀委員為核心,由香港各行各業的青年才俊、各青年團體領袖及具有杰出成就的青年組成。加入香港青年聯會,回到了青聯組織中,方方時隔十余年又一次與青年工作聯系在了一起。
時光倏忽而逝,此時的方方,早已不是當年清華園里那個略帶青澀的小伙子。經過留學的歷練、跨國投行的磨礪,此時方方已是作為一名成熟的跨國公司投行的高管、一個心系祖國的海歸人才,在香港,他直接面對現在香港的各界學子和青年朋友;回內地,又在中國高層政治平臺上積極建言獻策。獨特的經歷與身份,讓他在廣闊的人生舞臺上成功扮演多種角色,留下活躍的身影。
加入全國青聯不久,方方又以青聯界別的身份成為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以自己的專業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為中國經濟發展積極建言獻策。一年一度的中國“兩會”,事關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走向,也必然吸引著全球的目光,作為摩根大通的高管,方方日常工作雖然很忙,但他每次參會都會積極準備,撰寫提案,他的提案有時長達20頁,可見其用心與專注。2010年“兩會”期間,方方就低碳經濟、關于建立中國國家碳交易平臺及相關體系與規則、投資建設互聯網基礎設施以及金融監管等熱門而敏感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和提案,在會上引起較大反響,也受到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
同樣,在港十余年,方方以一個觀察者的視角敏銳地捕捉著這個金融中心的發展與變遷,這讓他也得以以自己對青年人的了解、和青年情結,持續關注著香港學子們心態、思想和價值觀的變化。
方方曾在全國政協會議上提交過一份建議,題為《積極探索,轉換定位,讓香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繁榮發展》。他在建議的開篇如是寫道:在過去的三十年中,依靠自身的法治、資本、人才、信息和管理優勢,香港扮演了一個“窗口”的角色——她是國際資本進入祖國大陸的“窗口”,又是中國產品銷售到全球消費市場的“窗口”。在這個過程中,香港得以繁榮發展。今天在座的許多香港委員,就是在這個連接祖國大陸和世界市場的“資本流”和“產品流”的價值鏈中,找對了位置,成了“大老板”。然而,隨著祖國大陸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國際化程度日益提高,香港這一傳統的“窗口”地位近年來有所削弱。香港政府也一直在探索如何重新定位、再創輝煌的問題。這次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危機導致世界經濟衰退,將這一定位問題再次更突出、更迫切地提了出來。
他同樣把這樣的嚴肅命題交給香港的中學生、大學生和剛剛步入職場的年輕人。“祖國大陸的迅猛發展,決定了這一代香港人不可能像前輩人那樣獲得巨額利潤,香港的地緣優勢越來越小。現在的香港學生們心里還是有落差的,跟他們對話的時候能感受到他們的焦慮。”方方就利用各種場合給他們傳達一個主題:香港大學生必須把自己的未來發展與祖國聯系起來。
“我就跟他們講三點:第一、了解國情,增加對祖國的認同;第二、與大陸建立積極的聯系;第三、香港的發展與祖國發展息息相關。”對金融市場的了解,豐富的經歷,和誠懇、幽默的性格,“說實話、講實情”,使得方方成為香港眾多高校學子歡迎的對象。很多學生組織爭相邀請方方蒞臨、演講。
其實,方方跟年輕人的聯系不局限于此。在香港生活了十幾年,這塊競爭激烈的彈丸之地已經成了他的第二故鄉,而隨著中國的開放和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人來到香港求學、工作、生活,方方也樂于利用自己的經驗為他們順利地融入新生活而提供參考。他是“內地高校校友會聯合會”常務副會長,每年“聯合會”都會舉行盛大的年會,這成了他與內地高校在港校友們一個特殊而親密的交流之所。大批的海歸成員,也視方方為自己的“家里人”,共同的留學經歷,讓方方更加理解、體諒這些立志扎根祖國的留學人才。
投行的工作,節奏快、壓力大,方方作為摩根大通的高管每天更面臨著極大的工作量。因為要經常與客戶面對面會商,飛機對于方方來說是家常便飯,可是即便如此,他還是喜歡利用各種機會、抽時間和年輕人分享、交流。
方方說,他在他們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自然而然地能夠跟他們打成一片。2010年3月,清華大學召開“新百年人才培養校友專題研討會”,方方回到母校,作了《全球企業的人才觀》發言。雖然清華園的歲月早已逝去,青春也在拼搏中漸成往昔,然而,不變的是一段情結和青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