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本建設投資在我國一直都受到高度重視,有特定的基本建設財務管理規定和會計制度,“定額存款”和“基建撥款——待轉自籌資金撥款”是基建財務會計制度核算規定中的兩個重要會計科目,被頻繁地使用了許多年,它見證了我國多項體制改革的歷程。
【關鍵詞】基本建設;基建財會制度;會計科目
一、兩個會計科目
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大規模的投資建設從未間斷,《基本建設財務管理規定》和《國有建設單位會計制度》是規范監督基建財務核算工作的兩個最基本國家級指導性規章文件,后來隨著投資體制、財稅體制和財務制度的變化,歷經多次修改和補充,但與企業財務會計準則、規范和制度的大范圍快速變化相比,則顯得速度緩慢和內容狹窄得多。
“定額存款”和“基建撥款——待轉自籌資金撥款”這兩個會計科目,都在《基本建設財務管理規定》和《國有建設單位會計制度》中占據重要的位置,它們一直被高度頻繁地使用了幾十年,直到最近十年來才逐漸被冷落和淡忘,現在極有徹底退出歷史舞臺的可能,它見證了我國多項體制改革的歷程。
二、兩個會計科目的背景基礎
這兩個會計科目都帶有濃厚的計劃經濟時代色彩。是基本建設采用限額管理方式下會計核算必設的科目,1998年以前我國一直采取此種方式。具體的預算撥款限額管理工作由財政部門委托建設銀行負責實施。
支持重點工程建設,是國家賦予建設銀行最為重要的使命之一。全國各地到處活躍著成千上萬的建行員工,他們在為那些代表著國家形象的重點工程服務。從1954年建設銀行成立后的50年時間里。它曾經控制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土上進行的每一項重大工程的全部建設資金,如果不經過建設銀行的批準,工程的建設者們不能擅自動用一分錢,哪怕是購買一塊磚……
三、以往兩個會計科目的應用
從背景基礎介紹中可以看出。各級建設銀行在基本建設資金的撥付與管理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財政用于工程建設的每一分錢都要經過建設銀行的把關和監督,具體到會計核算中,就有相應的特定會計科目來記錄和反映,最具有代表性的科目就是“限額存款”和“基建撥款——待轉自籌資金撥款”。
(一)“限額存款”科目
是一個類似于“銀行存款”科目的總分類科目,用它來核算建設單位可以從建設銀行撥款戶中支用的最高限額。在會計核算中雖然“限額存款”與“銀行存款”都稱作存款,但“限額存款”結余額并不是建設單位在建設銀行賬戶中的實有貨幣資金,而是國家財政下達的尚未支用的撥款限額,它僅是建設單位一種潛在的預算撥款資金來源。舉例如下。
建設單位收到建設銀行轉來“基本建設撥款限額通知”,主管部門撥入預算撥款限額200 000元,做會計分錄:
借:限額存款——本年限額存款
200 000
貸:基建撥款——本年預算撥款
200 000
建設單位從撥款戶支付購買設備的價款26 000元。做會計分錄:
借:器材采購——設備采購
26 000
貸:限額存款——本年限額存款
26 000
(二)“基建撥款——待轉自籌資金撥款”科目
“待轉自籌資金撥款”是為了核算各種預算外撥款的增減變動和結存情況而開設的明細科目,用來核算建設單位按規定預存建設銀行等待批準后結轉使用的自籌基建資金。
用自籌資金進行基本建設,雖然不實行限額管理,但為了嚴格控制預算外基本建設規模,保證國家重點建設,亦必須嚴格遵守有關規定,原則是“先審后存,專戶存儲,先存后批,先批后用”,也就是自籌資金全部納入國家的基本建設計劃。該資金必須提前存入建設銀行,經過批準后才能轉出使用,預存期要求12個月以上,可酌情縮短,但不會少于6個月。舉例如下:
收到行政事業單位撥入自籌資金100 000元,按規定在建設銀行開立待轉自籌資金戶。做會計分錄:
借:銀行存款——待轉自籌資金戶 100 000
貸:基建撥款——待轉自籌資金撥款 100 000
上例中,經建設銀行批準80 000元用于基本建設。做會計分錄:
借:銀行存款——自籌資金戶 80 000
貸:銀行存款——待轉自籌資金戶 80 000
借:基建撥款——待轉自籌資金撥款 80 000
貸:基建撥款——本年自籌資金撥款 80 000
四、基本建設預算撥款資金管理的沿革
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來,國家拿出的基本建設資金占有絕對主導地位,特別是關系國家重大經濟命脈、軍事戰備、民生保障、基礎設施等方面,幾乎是財政全額預算撥款。在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這些財政資金的撥付和管理方式發生著顯著的變化,這些變化主要集中在近十年來。列示如下:
(一)限額管理方式
限額管理方式詳細內容如前面背景基礎材料中所介紹,這里不再贅述。
(二)資金轉賬管理方式
資金轉賬管理方式。是指建設單位上級主管部門以實物形式下撥給建設單位,用以調劑和平衡所屬各建設單位預算內撥款的一種方式。它采用實物抵作當年的基建撥款。建設單位收到的是器材物質。
(三)資金劃撥管理方式
從1998年1月1日起,預算內撥款方式發生重大變化,由資金劃撥替代了原來的限額管理。即建設單位收到的預算撥款是貨幣資金,而不是撥款限額指標。建設單位在各商業銀行開設基建專戶。接受財政或主管部門劃轉過來的貨幣資金。該資金的使用由建設單位自主掌握。這種方式主要的缺點是資金沉淀在各個建設單位,不利于監督和使用效率較低。
(四)國庫集中支付管理方式
國庫集中支付方式。是將政府財政資金全部集中到國庫單一賬戶。我國從2001年起,開始試行財政國庫管理制度。現已全面推廣財政性資金通過國庫單一賬戶體系存儲、支付和清算。在這種方式下,資金的撥付取決于基本建設的工程進度。這種方式最明顯的優點是資金集中支付和存儲,極大地提高了財政資金的統一調配和使用效率。
上述四種管理方式,除去第一種,其他三種都在不同程度的使用中。第二種以實物抵作當年基建撥款的方式,其使用范圍并不廣泛,只在特定時期、特定事項上采用,如抗震救災物資,以前的會計科目繼續沿用,依然有效;文教、衛生、科研等非經營性基建撥款均采用第四種,財政資金將由國庫單一賬戶直接撥付給商品或勞務供應商,不必經過支出單位進行轉帳結算;其他經營性基建項目,如國家扶持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則更多的使用第三種管理方式,即建設單位收到真實的貨幣資金,而不是撥款限額指標,且資金存入任一商業銀行均可。
五、兩個會計科目結束使命是改革發展的必然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的基本建設投資規模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特別是1998年以來。國家最高決策層越來越注重基本建設投資對經濟增長拉升的宏觀調控作用。通過調節稅收、發行國債籌集大量資金,一方面加大政府投資規模的力度,另一方面帶動全社會的投資增長。
(一)中國金融改革回顧
中國金融體制改革是以市場化為基本線索而展開的。1979年以來的改革進程使中國金融體制逐步具有了市場化特征,尤其是1998年和1999年在銀行商業化改革、金融市場的拓展、中國人民銀行機構改革以及農村金融改革和金融對外開放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使中國的金融體制初步形成市場化框架。
(二)建設銀行的改革發展
從1979年到1984年,建設銀行逐步從財政部門的附屬地位中分離出來,開始實行銀行體制;從1985年到1993年。建設銀行的信貸收支全額納入了國家信貸計劃體系,金融業務開始全面開拓,銀行功能日臻完善。實現了由事業單位管理向企業化經營的轉變。
1994年我國全面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建設銀行歷史上辦理的政策性基本建設貸款業務轉移給了剛剛成立的國家開發銀行。建設銀行在分離政策性業務、移交財政職能后ehixKyTKXqszpMJsqCaXXvpfZiMK85EksM392kB9+/s=,開始了商業化的改革進程,確立了向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方向,2004年9月17日,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依法成立。
現在,已成為上市公司的建設銀行與其他各家商業銀行一樣為政府、企業和民眾提供著同樣的金融服務功能。所以基本建設資金也同樣在各家商業銀行都有存放和管理。
YYJEwGVjKIt0e2VIXekc1KSXZH+DeCfSY7GfZLAJV3E=(三)投資體制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原有的投資體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打破了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高度集中的投資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了投資主體多元化、資金來源多渠道、投資方式多樣化、項目建設市場化的新格局。2004年,國務院又進一步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徹底改革那種不分投資主體、不分資金來源、不分項目性質,一律按投資規模大小分別由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審批的企業投資管理辦法。對于企業不使用政府投資建設的項目,一律不再實行審批制,區別不同情況實行核準制和備案制。按照“誰投資、誰決策、誰收益、誰承擔風險”的原則。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
放寬社會資本的投資領域,允許社會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他行業和領域。逐步理順公共產品價格,通過注入資本金、貸款貼息、稅收優惠等措施,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以獨資、合資、合作、聯營、項目融資等方式,參與經營性的公益事業、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大力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各種所有制企業進行境外投資。
六、目前基建預算撥款的會計科目應用
在多方面的改革推動下,基本建設雖然在投資主體、資金來源、項目性質等方面越來越形式多樣化,但具體的會計核算工作卻反其道而行,簡化刪減后更加簡單和直觀。舉例如下。
建設單位收到地方財政撥入本年預算撥款200 000元。做會計分錄:
借:銀行存款 200 000
貸:基建撥款——本年預算撥款 200 000
建設單位收到自籌基建資金撥款300000元。做會計分錄:
借:銀行存款 300 000
貸:基建撥款——本年自籌資金撥款 300 000
建設單位向建筑公司預付辦公樓工程款100 000元。做會計分錄:
借:預付工程款——辦公樓 100 000
貸:銀行存款 100 000
建設單位支付施工圖設計費25 000元。做會計分錄:
借:待攤投資——勘察設計費 25 000
貸:銀行存款 25 000
從上述舉例中可以看出,用于基本建設的資金在“銀行存款”科目中無需區分財政撥款或自籌撥款,四個業務中的“銀行存款”科目是一致的,體現了基本建設“大收入,大支出”的資金管理理念,非常符合“設立專戶,專款專用”的監督政策要求。
七、結語
綜上所述,在如此快速改革發展的新形勢下,反映限額管理方式的“限額存款”和自籌資金投資需要審批的“基建撥款——待轉自籌資金”會計科目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和必要性,被淘汰即成為必然。這種淘汰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我國市場機制逐漸完善、經濟實力日趨增大、社會更加繁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