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國內項目管理應用日益廣泛。項目管理的學歷和非學歷教育也越來越普遍,許多高等院校紛紛設立項目管理專業,或開設項目管理課程。在經過多年的項目管理教學實踐后,作者就如何提高該課程的本科教學,提出自己的心得和體會,希望能與廣大同仁交流,進一步提高國內項目管理的學歷教學水平。
【關鍵詞】項目管理;進度管理;掙值
一、引言
項目管理概念起源于美國,項目管理科學是20世紀50年代末在“關鍵路徑法”和“計劃評審技術”這兩項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管理科學。20世紀60年代,國際項目管理協會(intern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Association,簡稱IPMA)和美國項目管理協會(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簡稱PMI)兩大國際性項目管理組織的出現,進一步推動了項目管理科學的發展。1987年PMI推出了項目管理知識體系指南(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簡稱PMBOK,是項目管理領域的又一重要里程碑,PMBOK分別在1996年和2000年進行了兩次修訂。使該體系更加成熟和完整。
國內最早開展項目管理研究的是著名科學家華羅庚教授,20世紀60年代初期,華羅庚教授引進和推廣了網絡計劃技術。1982年起我國逐步引進現代項目管理知識體系,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第一個跨學科的項目管理專業學術組織——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項目管理研究委員會(Project Management Research Committee,Chi-na,簡稱PMRCI成立,PMRC的成立是中國項目管理學科體系走向成熟的標志,2001年PMRC正式推出了《中國項目管理知識體系》,并于2006年對該體系進行了進一步的修訂與完善。
項目管理教育包括非學歷教育與學歷教育,基于其在應用層面的顯著功效,因此項目管理的非學歷教育走在了學歷教育的前頭。這一現象在中國尤為突出,當前國內國際項目管理專業資質認證(IPMP)和項目管理專業人士資格認證(PMP)兩大項目經理資格考試十分活躍。非學歷教育的發展也有效地促進了學歷教育的發展,國內清華大學等多所院校設立了項目管理本科專業,以項目管理為研究方向的碩士和博士在許多學校也已為數眾多。
自2003年起,上海對外貿易學院針對全校本科三年級學生開設項目管理課程教學,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兩種類型,但至今尚未專門設立項目管理的本科專業。筆者自2006年起擔任本校項目管理課程的主講教師,經過這幾年的教學實踐,希望就教學過程中的幾點體會,和廣大同仁交流,由于水平有限如有不當之處,歡迎批評、指正。
二、項目管理教學中的體會
(一)缺乏適合本科教學的教材
國內外關于項目管理的書籍很多。但其中很大部分是“菜單”式書籍、專業論文或者結構松散的文獻手冊之類的讀物,這些書籍對于那些經驗豐富的項目經理等很有價值,但并不適合作為高等院校本科學生的專業課程教科書。根據國內外的教學實踐經驗,一本好教材的主要目的是教授學生從事項目管理工作的方法,應不僅包括項目管理的基礎知識和核心職能,還應涵蓋與項目管理有關的各種疑難問題,以及包括對終止項目進行決策等方面的問題。
目前國內項目管理學歷教育所采用的教材主要有兩種編寫方法,一是主要圍繞現代項目管理知識體系的九個方面來組織結構;二是主要按項目管理的生命周期編寫,即按項目啟動、項目實施、項目終結等來組織結構。兩種類型的教材各有優點,但就個人教學體會而言,認為采用第一種類型的教材對學生更為適宜。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曾先后試用過多本教材,就國內現有眾多的教材而言,戚安邦教授編寫的《項目管理學》相對更加完善,是一本相對更為優秀的教材。該教材主要按現代項目管理知識體系的九個方面來編寫,自2003年6月第一版以來。已經過多坎修訂,不斷增加國內外項目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但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現,該教材在掙值分析等少數內容上仍應進一步完善,學生們對教材中某些內容的理解仍存在較大的困難。目前學校在教學過程中采取的方法是,上課教材以戚安邦教授編寫的《項目管理學》為主。課后指定的參考書主要是哈羅德·科茲納編寫的《項目管理:計劃、進度和控制的系統方法》和配套的案例,以及杰克·R·梅瑞狄斯等著的《項目管理:管理新視角》等,經過幾個學期的試驗,效果基本滿意。
(二)對項目及項目管理定義的理解往往出現偏差
對于項目,國內外的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了許多不同的定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PMI關于項目的定義。即:項目是為創造獨特的產品和服務的一次性努力;另外,國際標準化組織從項目過程角度給出的定義也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即:項目是由一系列具有開始和結束日期、相互協調和控制活動組成的,通過實施活動而達到滿足時間、費用和資源等約束條件和實現項目目標的獨特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僅僅根據這些定義,以及那些概括出的項目的一次性、目的性、生命周期性、獨特性和沖突性等特點,學生并不能真正對項目及項目管理準確地理解,例如項目的一次性特點和項目管理的成熟度之間是否存在矛盾等問題往往使學生們感到困惑。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概念,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對相關部分采取的教學方法是:第一步,在介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項目定義的基礎上,著重強調項目和企業職能部門的日常工作之間的區別。項目具有一次性和獨特性等特點,而職能部門的日常工作主要是重復勞動;第二步。分析項目管理和職能管理的區別,重點指出項目管理的變更特點和職能管理的程序化特點。使學生們明白,項目管理不僅僅要在時間、資源和質量等約束下,實現項目的既定目標,而且要能夠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當某一方面發生變化的時候,能夠及時作出相應的改變,保證項目目標順利實現。而職能管理主要是重復性的勞動,更注重的是工作效率;最后,介紹項目管理的成熟度和卓越的項目管理,重點向學生說明項目管理的成熟度、卓越的項目管理與項目的一次性等特點并不矛盾。成熟的項目管理是指用標準的、高成功率的方法進行工作,成熟是指開發可重復的系統和流程。為每個項目的成功提供很大可能性,成熟度模型主要是衡量在某一組織中項目管理的成熟度。項目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卓越,是指企業創造出一種環境,即:能不斷涌現成功管理的項目,并且對成功的度量不僅基于某一個具體的項目的情況,還基于取得整個企業的最佳利益的情況。
(三)難以理解進度管理中的PERT、CPM、AOA及AON等概念及其之間的關系
網絡進度計劃技術是項目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進度計劃安排技術的基本方法是構建一個由活動、事件組成的網絡,以圖解的形式描繪出一個項目中各項任務之間的順序關系,最常用的進度安排技術主要包括PERT、CPM、甘特圖、里程碑圖和GERT等。在國內的項目管理書籍中,很多對PERT、CPM、AOA及AON等概念及其之間的關系的闡述并不清晰,有些對PERT和CPM的具體應用的分析也不夠完善、準確,該部分是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疑問最多的領域之一。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采取的步驟是:第一步,介紹清楚PERT、CPM等相關基本概念;第二步,重點說明,與甘特圖和里程碑圖等相比。PERT和CPM的優點在于能更好的體現事件與活動之間的相互關系;第三步,說明PERT和CPM的區別,前者適用于研究發展類的項目,即項目完工的時間存在不確定性,需要用或然時間估計來幫助確定一個項目可能在某個時間完成的概率。而后者使用確定的活動時間估計,并被設計用來既控制時間,又控制項目的成本,尤其用來解決時間,成本的平衡問題;第四步,介紹AOA和AON這兩種具體繪制網絡圖的方法,重點說明的是:PERT采取AOA法繪制網絡,而CPM主要采取AON法繪制網絡,但CPM也可以采用AOA法,同時通過相關例題來說明這兩種網絡的具體繪制過程及各種時間參數的計算過程;最后,簡要介紹CPM和趕工成本之間的聯系,并通過例題來簡要說明如何進行源平衡。
(四)對掙值應用的理解不夠深入
項目的成本應該是被管理的,而非僅僅監督、說明或者報告的,掙值測量系統是應這種需求而產生的,也是項目管理的核心內容之一。國內的大多數教材對掙值的介紹顯得過于簡單,僅僅根據定義給出掙值的基本計算公式,并沒有對掙值在項目成本控制的具體應用做深入的分析,往往造成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對掙值測量系統作用的理解較為膚淺。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采取的步驟是:第一步,介紹清楚BCWP、BCWS、ACWP、CV、SV、CPI及EAC等相關基本概念的定義及作用;第二步,說明在實踐中更加實用的方法是,采用完工百分比法來計算掙值,通過例題詳細介紹如何根據完工百分比來計算掙值,以及深入介紹50/50規則等計算完工百分比的基本方法;第三步,進一步通過例題詳細分析,如何通過成本及進度變量百分比(CV%、SV%)的變化來揭示項目成本控制情況,深入分析掙值測量系統在實踐中的具體應用。
三、結論
項目和項目管理在國內的應用日益廣泛,衷心希望能通過有效的項目管理學歷教育,使項目管理在國內能更好地發展。然而,對于國內的本科學生來說,由于實踐經驗的欠缺。要想真正學好項目管理這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無疑難度是很大的。對項目管理的任課教師來說,除了盡可能的使學生們準確掌握書本上的基本知識以外,課堂及課后還應該為學生準備大量的、豐富的、符合中國國情的案例,應該盡量組織學生進行案例討論和情景模擬,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好地掌握項目管理這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