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商業銀行的日常經營實際是一個資金流動過程。文章從系統的理論和方法出發,結合商業銀行業務活動特點,通過詳細分析其經營管理、業務流程和資金流向等關鍵環節,建立資金流管理效益評價指標體系,系統、全面、動態、連續地反映商業銀行的經營活動,并對商業銀行的經營狀況進行監控和評價。
【關鍵詞】商業銀行;資金流;評價與分析
一、商業銀行資金流管理內涵
商業銀行是指依照《商業銀行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設立的吸收公眾存款、發放貸款、辦理結算等業務的企業法人。商業銀行與一般的企業不同,其經營對象不是普通商品,而是貨幣、資金:商業銀行業務活動的范圍不是生產流通領域,而是貨幣信用領域;商業銀行不是直接從事商品生產和流通的企業,而是為從事商品生產和流通的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的企業。商業銀行又是特殊的銀行,首先在經營性質和經營目標上。商業銀行以盈利為目的,在經營過程中講求營利性、安全性和流動性原則;其次商業銀行的業務范圍廣泛,功能齊全、綜合性強,尤其是商業銀行能夠經營活期存款業務,它可以借助于支票及轉賬結算制度創造存款貨幣,使其具有信用創造的功能。
商業銀行是一個以資金運作來獲取收益的金融機構,它通過吸收儲蓄存款、對公存款、進行同業拆借以及接納股東的資本金等方式獲得資金來源,通過貸款、購買債券、上存資金等方式運用資金。獲取收益。商業銀行各種不同渠道、不同方式的資金來源與各種不同渠道、不同方式的資金運用,交互在一起,構成一個資金流動過程,資金流管理是利用商業銀行資金流動的特性把經營業務、經營部門以及資金流動的環節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分析資金在商業銀行的動態流動過程中成本、收益、特性和風險的變化對商業銀行總體效益的影響。以此來描述商業銀行的經營狀況,資金流管理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商業銀行的發展。商業銀行資金流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管理具體內容如下:
(一)資金的籌集
這相當于資金運動的起點,商業銀行通過一定的資金來源渠道。采用不同的籌資方式,籌集經營所需要的資金。在籌集資金的時候,應當根據商業銀行資金需求量和籌集的可能性,合理確定資金的需要量。注意適量性和適時性,從而節約資金和提高資金效益。商業銀行資金來源主要包括存款、借人款和銀行資本等。

(二)資金的運用與回收
商業銀行運用其吸收的資金,從事各種信用活動,以獲取利潤。主要包括放款業務和投資業務兩大類。商業銀行在經營資產業務、負債業務的同時,還利用其在機構、技術、資金、信譽和住處等方面的優勢,提供一些服務性的業務與之配合。如:結算業務、信托業務等。
(三)資金的分配
將商業銀行所取得的收入進行分配,一部分資金用于補償經營中的資金費用,支付籌集資金的成本和支付職工的勞動報酬等。另一部分資金則用于股東的分紅等。
(四)資金計劃管理和效益評估
商業銀行經營對象是貨幣、資金,商業銀行業務活動的范圍是貨幣信用領域,是為從事商品生產和流通的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的企業。同時,商業銀行以盈利為目的,在經營過程中講求營利性、安全性和流動性原則。
二、商業銀行資金流管理的特點
商業銀行資金流管理要發揮效益,必須結合商業銀行資金流的性質,全面地反映了商業銀行動態經營的過程。
(一)系統平衡性
商業銀行資金流系統把經營機構、經營業務和資金流動的其他過程有機的聯系起來。從系統的角度出發分析資金在商業銀行經營中的流動過程,能全面反映商業銀行的經營活動。商業銀行資金的流動過程是從負債業務(資金獲取)開始,匯聚成一些中間環節,這些環節是連接各種業務和下屬經營機構的紐帶,然后流向各種有息和無息資產等資金運用環節,最后通過資金運用獲得收入。資金在流動過程中其規模、成本、收益滿足一定的平衡關系。通過這些平衡關系可以對銀行資金的流失、成本變化以及經營過程出現問題的原因進行分析。
(二)動態開放性
商業銀行資金流入不同的機構所花費的成本不同、所收到的效益也不同;資金流入不同的環節所帶來的風險不同;相同的資金獲取規模,不同的機構所支付的成本不同等等。因此,通過這些動態變化的分析可以對機構、業務的經營狀況進行總體評價,不同經營機構、不同經營業務的差異進行診斷。隨著經營業務的增加和經營機構的調整,商業銀行資金流系統隨時可以進行重新構造,并且根據新的資金流變化對各個環節的量、本、利進行分析。特別是隨著經營理念的變化和市場需求的增強,新興的中間業務將蓬勃發展,它的收入將是商業銀行主要利潤增長點之一。
(三)總體性
資金流系統是商業銀行經營狀況的總體表現,它通過分析銀行日常經營中資金流動到每一個環節對機構、業務的影響,從而達到對商業銀行的經營狀況進行分析、評價和診斷。業務環節的量、本、利變化將影響系統其他環節的資金流變化。機構環節的調整也將影響其他環節的資金流變化。因此,基于資金流系統的經營狀況分析是從總體上研究商業銀行的經營特征和經營差異。
從資金流管理的內涵和特點可以看到,資金流管理把商業銀行復雜的經營過程統一納入到一個網絡平臺上進行分析。它從系統的角度研究商業銀行經營狀況的總體表現。它通過資金流動的平衡關系和資金價值的不同體現,來描述商業銀行不同經營機構、經營業務的經營差異。它利用時間序列和資金流動的動態性,分析影響商業銀行經營狀況的主要原因。
三、商業銀行資金流管理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
根據商業銀行資金流管理的特點,遵循建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導向性、層次性、從簡性、可測性、獨立性設計原則。使評價指標要能夠充分體現商業銀行資金流管理的內涵與特征,指標設計精練,易于操作,指標體系層次分明。簡明扼要,實現對商業銀行資金流管理系統的分析與評價。
基于以上的認識,筆者認為,商業銀行資金流管理評價指標體系可以從資金來源充足性,資金運用合理性,資金流動性。資金使用效率四個方面來構建指標體系,每一方面又由若干相對獨立的表征某一側面的指標構成。
(一)資金來源充足性指標
商業銀行資金是渠道運作的血液,資金流管理不善。渠道運作必然陷于困頓。所以必須保證資金來源充足,可用存款增長率和自有資本充足率指標衡量。
(二)資金運用合理性指標
由于銀行經營是在一個不確定的、變化多端的環境中進行的,資金運用不合理對其資產經營有一定的影響。保證資產收益的安全與穩定,使其健康安全的發展。這不僅是商業銀行本身發展的要求,而且還是社會對在經濟領域中重要地位的商業銀行的客觀要求,也是商業銀行社會責任、優良的社會形象的體現。可用存貸比、利息收支率差額、收益基礎指標衡量。
(三)資金流動性指標
保持流動性對商業銀行來說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商業銀行在經營中面臨著負債和資產的不穩定性,一旦商業銀行的本金、利息收回額與其準備金額之和不能應付客戶提存與貸款需求及銀行本身需求時,便出現了流動性危機。流動性危機將嚴重損害商業銀行的信譽,影響其業務量并增加經營成本,妨礙其進一步發展。由此可見,商業銀行在經營中必須注意保持良好的流動性。可用借入資金與資產總額之比、凈貸款與資產總額之比、現金同業存款與資產總額之比指標衡量。
(四)資金使用效率指標
商業銀行作為經營貨幣資金。結算和創造信用的特殊企業,在業務活動的過程中,其最基本的、首要的動機和目標是獲取最大限度的利潤。商業銀行的一切經營活動,包括如何設立分支機構。開發何種新的金融產品,提高何種金融服務,建立什么樣的債券組合等均要服從這一目標。可用存款利率增長率、貸款利率增長率、資產利用率指標衡量。商業銀行資金流管理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四、商業銀行資金流管理綜合評價方法
在建立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還必須解決評價指標綜合評價的問題。由于評價指標的量綱不一致,每個指標對評價總目標的影響程度不盡相同,所以必須進行多指標綜合評分,才能計算出綜合評價結果。可選用多因素綜合評價法進行評價。具體步驟如下:
(一)同度量處理
為統一各指標量綱與縮小指標問的數量級差異,需對商業銀行資金流管理評價指標體系四類指標中的二級指標進行同度量處理。可采用極差標準化法,公式如下:

式中:X為處理前指標的值;X'為標準化后指標的值;X為該指標的目標值。
(二)確定指標權重
權重確定方法可以分為主觀賦權方法與客觀賦權方法兩大類。所謂主觀賦權法就是人為地憑經驗確定權重,如專家打分法(Delphi)、層次分析法(AHP);客觀賦權法則依據評價對象各指標數據,按照某個計算準則得出各評價指標權重。客觀賦權法可以減小主觀影響,得到客觀而有說服力的權重結果。主觀賦權法卻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切合實際的判斷,二者結合將有助于得出更加準確的結果。
(三)綜合匯總
利用標準化后的各評價指標分值及其相應權重,在單項指標評價的基礎上,建立循環綜合評價模型,對指標體系進行綜合評價,公式如下:

式中:F為綜合評價指數;F為各層次分值;w為各指標的權重;x為各指標標準化數值;w為各層次的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