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硬實力是指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力量;軟實力所指的就是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力、文化力、外交力等軟要素。兩者緊密聯系,各有側重,可以說是相輔相成,共同組成了一國的綜合實力。在當前的國際格局中,各國博弈的形式更加復雜,而在軟實力上的競爭更是日益重要。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也擁有相當規模的經濟、科技和軍事實力,及其有本國特色的社會制度和治理模式,但她還遠不是一個軟實力強國。如同發展中國家身份一樣,中國的國家軟實力也處于“發展中”階段。
加強對外傳播,營造有利國際輿論環境
所謂國際輿論環境,就是“國際社會對一個國家的評論,大多數媒體的報道和評論形成對該國的輿論并產生影響”。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日益進步的形勢下,國際輿論環境對一個國家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對外宣傳已經成為黨和國家一項具有全局性、戰略性的工作。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我國對外宣傳工作取得長足發展,對外傳播的能力逐步增強。但是,同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就以及國際地位的提高相比,對外傳播能力仍顯不足,對國際輿論的影響力相對較弱。就提供信息的能力上來看,目前世界上超過2/3的新聞是由僅占世界人口1/7的發達國家的新聞機構發布的。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基本上主宰了全球國際新聞的報道。發展中國家的國際新聞大多是轉發這些新聞機構的報道。中國媒體國際報道的原始信息約有80%來源于美國媒體。以美國傳媒機構為首的西方媒體力量在國際輿論格局中占據著壟斷地位。這就是中國今天身處的國際輿論客觀環境,面對這種情況,要從以下幾方面人手。
一要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營造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全面客觀地向世界介紹中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斷發展的情況,及時準確地宣傳中國對國際事務的主張,積極開展國際輿論斗爭,著力維護國家利益和形象,努力贏得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理解和支持,不斷增進中國人民同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逐步建立同中國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對外傳播能力,為實現中國總體外交目標服務,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營造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
二要從海外受眾的特點和需要出發,改進對外宣傳工作的方式和方法,不斷增強對外宣傳的效果。用事實說話,把中國的立場和觀點寓于對事實的客觀報道之中,通過事實本身的力量來說服人、引導人,切忌單純的說教,是做好對外宣傳工作的一個重要途徑。
三要加強陣地建設,重視采用現代傳播手段,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擴大覆蓋面,不斷增強對外傳播的能力時至今日,互聯網已經廣泛地影響著普通人的生活,互聯網正在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2009年1月13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了《第2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08年,中國互聯網用戶數量達到2.98億,寬帶網民數達2.7億,國家CN域名數達1357.2萬,三項指標均居世界第一。但另一方面,相對于中國13億人口規模,中文信息在整個網絡信息中所占的比例還比較低。同時,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網絡也從溝通的工具演變成國際輿論斗爭的新戰場,這使得中國面臨的國際輿論形勢更為復雜,必須高度重視網聯網和新媒體這一領域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進。
四要切實做好國際重要媒體的工作。改進工作方式,加強交流和合作,引導其客觀公正地報道中國。例如,在烏魯木齊7·5騷亂事件發生后,中國政府對境內外媒體采取了開放態度,地方政府立即成立新聞中心,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甚至“搬”到了烏魯木齊,為媒體提供多方面支持。協助他們全面和客觀地了解新疆7·5的真實情況和事態的發展動態。
推動多極化,塑造負責任大國形象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動蕩、大調整、大變革、大發展的歷史時期,國際力量分化組合和國際關系的利益結構持續演化。自20世紀末開始顯現的世界多極化的發展趨勢,符合文化多樣性和國際關系民主化的客觀要求。在這一大背景下,要和平、謀穩定、促合作、求發展,就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因此,致力于推動世界格局的多極化,塑造負責任大國的形象,有利于中國國家軟實力的提升。
維護世界多樣性,提倡國際關系民主化。世界格局多極化的深刻基礎在于世界的多樣性。正如自然界生物的多樣性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進化一樣,人類社會的多樣性也有利于人類社會的發展。多樣性是世界存在的本質特征,也是人類社會賴以延續和發展的動力之一。
沒有多樣性就不稱其為一個完整的世界。多樣性意味著差異,差異需要交流,交流促進發展。世界各國在歷史文化傳統、社會政治制度以及經濟發展階段上存在著差異。人類社會的共同進步,只能通過不同的文明方式來表達;各國人民的美好追求,只能通過不同的文明發展道路來實現。各種文明在交流中和諧相處相互學習和相互借鑒,不斷豐富和發展。所以,“我們主張維護世界多樣性,提倡國際關系民主化和發展模式多樣化。”
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推動世界多極化進程,有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使國際社會走向和平、穩定、繁榮。中國人民和各國人民都渴望世界持久和平,希望過上穩定安寧的生活。因此,各國有責任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促進國際關系的民主化,實現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共創人類美好的未來。建立國際新秩序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進程??疾旖F代百年世界史可以看出,新秩序取代舊秩序有劇變和漸變兩種途徑。劇變的途徑一般是通過戰爭方式進行新舊力量交替,徹底顛覆舊秩序和建立新秩序,例如兩次世界大戰。漸變的途徑則是大國通過相互調適,逐漸地改造現行國際秩序,最終實現新舊秩序轉變。為了實現國際秩序的漸變,國際社會中代表新舊秩序的不同力量必須共處于同一運行機制之下,經過相互之間的矛盾、斗爭和妥協,共同推動秩序的變革。歷史發展的長波周期顯示,漸變是常態,劇變是非常態。在目前的國際形勢下,中國所主張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顯然不是通過劇變來實現的。因此,中國尊重現行國際秩序,謀求在現行國際秩序、國際制度和國際機制中維護與延伸自身的國家利益。中國應該熟悉和有效運用現有國際規則和國際慣例,積極參與有關國際事務與國際規則的磋商、制定和多邊外交活動,正確處理與大國、周邊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外交關系,按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其他公認的國際關系準則同世界各國友好相處、友好合作。
塑造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中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遼闊的疆域、眾多的人口以及強勁的發展勢頭,決定了中國必將在國際社會占據重要位置。改革開放三十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國對世界經濟與日俱增的影響力,中國傳統文化被世人所接受,這些不僅是中國實力的證明,也是中國地位提升的印證。中國愿意積極承擔責任,但對于如何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有著自己的立場。這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首先要對自己負責任。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擁有豐富的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同時也不得不面對生存發展的種種壓力。把自己的國家建設好,讓人民安居樂業是中國當前最大的責任,也是中國對國際社會盡責任的基礎所在。二是所謂“大國責任”。這不僅局限于經濟領域,包括氣候變化、環境污染、跨國犯罪、疾病流行等全球問題都需要整個世界的共同面對?!按髧熑巍本褪且宰鹬卣麄€人類發展為前提,在世界解決全球問題上發揮積極作用。中國就是要通過履行鞏固自身實力,堅持正確的對外方針和政策,致力于參與解決全球性問題這些“大國責任”來做到一個真正的“負責任大國”。
發揚傳統文化,傳播“和諧世界”理念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巨大資源和重要基礎。建構主流文化,要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觀念。重和諧,求同存異,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華,深深地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倫理道德和行為方式。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內容十分豐富,提供了一種和平、共處、存續的處世哲學。在人際關系方面,強調“和為貴”,提倡寬和處世,協調團結。在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強調“天人合一”,主張人類應當認識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在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的關系上,強調“協和萬邦”,主張不同的民族和國家應和睦共處、親密友好。這種富有東方智慧的觀念符合人性中的良善和寬容,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價值正在被全世界所接受和認同。
秉承著中華文化的主旨,中國應向世界傳播“和諧世界”的理念。通過廣泛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活動,豐富活動的內涵,以文化形態容納更多的政治、經濟、社會信息,寓對外傳播于文化交流之中,增強感染力和親和力,傳遞宣揚“和諧世界”的思想。目前,在這方面已經有了很多很好的做法。從2003年10月到2008年間,中國在美國、法國、俄羅斯、印度等舉行了文化年活動,加深世界各主要國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識,積極展現友好、和善的形象;在世界范圍內開設了致力于文化傳播和漢語推廣的“孔子學院”;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等,都是塑造國家形象、推動“和諧世界”理念、提升中國軟實力的重要舉措。中國文化以開放明朗的姿態,向世人展示其深厚底蘊及恒久價值,使公眾對中國文化及中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使中外國家間、人民間的理解達到一個新的境界,給世界以積極的影響。
(責任編輯:王棟)
<img src="https://img.resource.qikan.cn/qkimages/ddsj/ddsj201011/ddsj20101119-1-l.jpg?auth_key=1736087694-662489077-0-3d7ebca76bed2bf621b59b8e629d589e" hspace="15" vspace="5" align="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