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將新能源作為其能源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中美兩國積極開發本國新能源,并在新能源方面展開了一系列合作,這不僅對兩國關系和雙邊利益會產生重大的影響,而且將深刻影響全球新能源的發展。
大力發展新能源已成為中美兩國政府的共識
首先,大力發展新能源是當今美國政府的執政重點。美國在新能源開發利用方面現在已經有了比較好的基礎,一旦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整個經濟實現增長模式的轉變。美國總統奧巴馬高舉“變革”大旗人主白宮,他將發展新能源擺在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在其2009年787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中,涉及新能源的部分高達500億美元。其中100億用于智能電網的建設,為新能源并入(火)電網創造物質條件,其余400億全部用于扶持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新能源。另據《美國新能源》報告顯示,發展新能源能在未來10年內節約石油量要多于目前從中東地區和委內瑞拉進口的石油總量;預計到2015年前,將有100萬輛美國本土產的充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投入使用。可見,美國政府新能源政策導向是十分明確的。
其次,大力發展新能源是當今中國社會的一個共識。經過近30年的研究和開發,中國在新能源開發利用方面取得顯著進展,技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到2008年底,中國新能源占能源生產總量比重超過9%,全國累計風電裝機容量達到1324.22萬千瓦。太陽能領域更是出現跳躍式發展,截至2008年底,中國光伏電池產量達到了2500多兆瓦,居世界第一位。2009年4月初,中國財政部發布對新能源等項目申請指南和補貼細則。其中,補貼政策明確了單晶硅、多晶硅和非晶硅三類技術的補貼范圍,很大程度上引發了地方政府在公共建筑領域投資光伏發電的熱潮。此外,中國生物質能、核能、地熱能、氫能、海洋能等新能源得到了較大發展。目前,中國不斷出臺相應價格政策及扶持政策,正在制定國家新能源發展的專項規劃,為在新歷史時期進一步發展新能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中美在新能源合作方面面臨的挑戰
由于中美兩國的發展階段有所不同,兩國在新能源領域的政策、態度和出發點也存在差異,這使雙方合作面臨著一定的挑戰。
第一,技術轉讓糾紛日漸增多。有關新能源核心技術的問題已經成為中美之間在新能源領域合作的障礙。新能源是人類的又一次新技術革命。但中國新能源自主創新能力不足,許多高技術材料和設備仍依賴進口,一些核心、關鍵、前沿技術尚未突破。目前,中國希望從美國進口新能源技術。然而,一方面,美國技術出口管制體系在一定程度上阻礙雙方合作。美國的新能源技術以“保護知識產權”的名義限制向中國轉讓。另一方面,美國極力推動技術轉讓的完全商業化,高價向中國出售設備謀取超額利潤。而中國則主張美方應考慮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情況,以優惠的條件向中國轉讓新能源新技術。
第二,征收“碳關稅”的可能性極大?!疤缄P稅”是指對高耗能進口產品如鋁、鋼鐵、水泥和一些化工產品征收特別的二氧化碳排放關稅。美國提出征收“碳關稅”的行為不利于雙方的新能源合作。雙方在此問題上存在明顯分歧,相關貿易摩擦增加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兩國新能源合作。美國眾議院2009年6月通過了《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其中包括所謂的“碳關稅”條款,即從2020年起,對不接受污染物減排標準的國家實行貿易制裁,具體的措施將表現為對未達到碳排放標準的外國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由于目前機電、建材、化工、鋼鐵等高碳產業占據了中國出口市場一半以上的比重,如果開征“碳關稅”,短期內必然會對上述行業造成嚴重負面影響。并且,按照技術互換協議條款規定,如果中國想在風能等高新科技領域獲得美國免費的技術支持與援助,就必須接受美國的減排標準,這就相當于同意美國針對中國進口企業征收碳關稅。從目前來看,中美兩國就此問題仍在博弈之中??梢灶A見,“碳關稅”恐將成為兩國未來在新能源合作上的最大爭執點。
第三,相互信任有待增強。中美兩國的互信交流機制始終處于不穩固、不健全甚至某些時期處于非常脆弱的狀態。這就導致雙方對合作的相對收益非常關注。反映在新能源領域最突出的表現是美方出于國家安全的考慮在中美和平利用核能方面的合作中一直猶豫不決。
中美兩國在新能源合作方面存在的機遇
一是合作愿望為中美雙方新能源合作奠定了基礎。新能源在全球發展中的地位使得雙方有著強烈的合作愿望。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表報告指出,原油價格高漲,加上全球暖化引發擔憂,以及各國政府開始支持開發再生能源,使得全球對太陽能、風力能源和生物燃料的開發大增。目前,中美是世界上兩大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面對低碳經濟的壓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成為兩國共同的責任和義務。因此,雙方都非常重視發展新能源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合作。
二是應對金融危機為雙方新能源合作提供了契機。國際金融危機使得中美調整各自經濟戰略點的任務更加迫切。作為在金融危機中就職的美國總統,奧巴馬選擇以發展新能源作為振興美國經濟的主要政策手段。其能源政策的短期目標是促進就業,拉動經濟復蘇。美國提出把應對金融危機與解決發展模式問題結合起來,以綠色技術作為促進經濟增長、提高國際競爭力和創造就業的根本。新能源同樣成為中國經濟復蘇的引擎。中國在努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同時,大力發展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并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美國參議員約翰·克里在2009年5月“中美清潔能源論壇”上曾提出,全球新能源市場將是一個規模達6萬億美元的大市場,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它將成為引領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正是基于“共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能源合作能有效地刺激經濟的發展”的認識,中美兩國此次能源合作有了共同的追求和目標,推動兩個碳排放大國“牽手綠色能源”。
三是政治對話為雙方新能源合作提供了保障。2004年,中國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國寶與時任美國能源部部長的亞伯拉罕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美利堅合眾國能源部關于雙邊能源政策對話的諒解備忘錄》。在初步探討了雙方在清潔能源、石油天然氣、核電節能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等方面的合作構想的同時,美國能源部也宣布在北京設立辦公室以加強兩國能源和核能安全合作。兩國的新能源合作自此拉開了序幕。在這個框架下,中美能源政策對話作為政府間交流對話的一個重要機制得以建立,并逐漸成為兩國能源主管部門之間交流能源形勢和政策、探討未來合作領域以及解決能源熱點問題的重要平臺。2006年,在中國杭州舉行的兩國第二次能源政策對話上,雙方還明確了將把提高能源效率和發展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作為未來一段時間兩國能源合作的重要領域。2009年7月,朱棣文訪華期間,雙方又宣布將共同斥資1500萬美元成立中美清潔能源聯合研究中心,進一步拓展在提高能效、清潔煤技術以及清潔車輛等方面的研發合作。頻繁的政治對話推動雙方合作,兩國先后簽訂了《中美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協定》、《中美能源與環境合作倡議書》、《中美能效和可再生能源議定書》等一系列新能源領域的合作協議。
四是雙贏理念為雙方新能源合作帶來了動力。中美在新能源環境領域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一方面,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迅速,能耗量巨大,在開發新能源方面,中國需要更多的技術合作。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在高科技,尤其是清潔煤、風能、太陽能、智能電網等新能源的新技術領域上擁有優勢和先進的管理經驗。中國需要從美國進口更多的技術和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加強兩國在新能源領域的互利合作,中國有可能通過引進新能源高新技術,提高新能源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中國巨大的潛在市場可供國際開發。中國的優勢在于擁有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場,并且整體制造成本相對低廉。因此,中國一直是一個高端和大容量市場,美國向中國出口先進的清潔能源、新能源技術設備也可為美國投資者帶來巨大的商機和豐厚的回報。
總之,作為世界上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大國,同時也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中美雙方在發展新能源上既面臨一些挑戰,也具有很多的利益共同點。未來中美應求同存異、強化共識,建立雙贏的思維模式,進一步拓展與深化兩國新能源的合作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