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大為
(江蘇省交通科學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17)
目前,我國城市化、汽車化、信息化的發展勢頭迅猛,促進了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模式和生活水平。高速的城市化進程、流動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機動車輛爆炸性的發展、交通政策乏力、交通建設和管理的無序,使中國城市在短短十幾年內交通問題的概念從無到有,現在已經開始望到世界上交通問題最嚴重地區的項背。
2.1 交通堵塞嚴重
由于一些交通及管理設備得不到及時更新、交通管理手段相對落后,以及交通參與者安全意識淡薄,致使目前城市道路交通普遍存在交通擁擠、高峰小時交通堵塞現象。
2.2 交通結構不合理,各類交通工具比例失衡
交通運輸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和外部性,如果僅運用市場調節手段發展交通,必然導致交通結構失衡。
2.3 公共交通體系建設與交通需求增長失衡
公共交通建設卻長期處于落后狀態,目前的公交車輛屬于不同的公司,為了各自的經濟利益,很多公交車不按順序進出站點,占路搶行的現象非常突出,加劇了交通擁堵。一旦單一的公共汽車受到沖擊,被轉移出來的乘客便要尋找出路,最有吸引力的便是自行車。結果,使原本已經超量的自行車更趨于飽和。
2.4 交通管理技術水平低下
就目前的道路設施來說,存在干道網密度過稀,平交路口通行能力不足,路網系統不完善等弊端,但是管理方面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2.5 缺乏整體的交通發展戰略
城市交通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研究交通需求和供應的平衡,還要考慮土地和財力的可能,是一項決策性很強的工作。
2.6 交通污染嚴重
隨著我國城市建設的迅速發展,城市車流量劇增,道路建設發展迅速。但隨之而來的城市道路交通污染也日益嚴重,主要體現在大氣污染和噪聲污染兩個方面。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經濟的發展這些城市的交通又面臨下列一些新情況和新特征:
3.1 人機動車增長快,自行車的主導地位正在被取代
中等城市及小城市的城區范圍,對自行車出行來說應該是比較合適的,但是在經濟發達地區私人機動化工具增長迅速,因為其遷移能力的優越性和國家汽車產業政策及給目前城市所帶來的相關產業的發展和財政的刺激使向私人小汽車的轉變。
3.2 民出行目的的多樣化
居民出行目的的構成與城市的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水平直接相關,而且不同出行目的對出行方式、出行費用、出行時間的價值觀也不同,當城市人均出行次數也會有所增加,伴隨著城市人口的聚集和城市規模拓展,也將使城市所面臨的交通問題更加艱巨。
3.3 區域城市群(城鎮群)的形成
4.1 建立組織領導機制
解決城市交通問題必須從整個系統出發,加強城市交通發展戰略研究,科學地制定并實施與城市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相協調的城市交通規劃。為使我國建立起高速、安全、準時、舒適、可持續發展的交通環境和綜臺交通體系。做好不同層次的交通規劃,尤其要加強戰略交通規劃、區域交通規劃、與土地利用相協調的城市綜合交通規劃和交通管理規劃的制定與實施。
4.2 做好城市綜合交通規劃
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確定城市發展軸,城市發展模式、產業布局、土地功能區分等,對城市發展進行管理。做好交通與土地利用的協調規劃。交通與土地利用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促進,從交通規劃的角度來說,不同的土地利用形態決定了交通發生量和交通集中量.決定了交通分布形態.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交通結構。
4.3 制定城市交通戰略規劃
制定好城市交通戰略規劃是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關鍵環節和實現資源最佳配置的重要保證措施。
應把市郊鐵路、地鐵、準快速交通網及道路網等統籌考慮,從定性分析和定量計算兩個方面研究確定出備交通方式的合理分擔率及實施的優先順序。應把遠期規劃和近期項目結合起來。
4.4 導入交通影響分析步驟
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建議盡快導入征收交通影響費的改策,作為開發項目審批的先決條件,建立進行交通影響分析的制度。
4.4.1 以進行交通影響評價為杠桿,充分發揮政策和規劃部門對城市發展的導向作用,使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化,避免土地開發強度過大,城市機能和交通需求過于集中,建立交通負荷小的城市模式。
4.4.2 在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尤其是交通設施,是國家投資建設的。這些新增的交通需求加重了周圍路網的負荷,降低了交通設施的服務水平,開發者理所當然地應該負責解決新增的交通負荷,以保證社會資源分配的公平性。
4.4.3 財力有限,資金長期投人不足,是目前我國加快交通發展的最大障礙。
資金投人不足又與投資體制和資金來源渠道有關。征收交通影響費,是籌集交通設施建設資金的一個方法。
4.4.4 土地利用和和交通規劃存在著深刻的內在聯系和能動作用
進行交通影響分析是將城市規劃、土地利用和交通規劃聯系起來,作為一個系統來考慮的重要環節。為此,盡快導人交通影響分析,征收交通影響費,連同征收工程收益費政策一起,是使我國交通設施建設和投資系統進人良性循環,從而不斷完善交通設施,最終建立起能夠保證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交通環境的一條良策。
4.5 優先發展公共交通
4.5.1 郊區鐵道進市區鐵道、地鐵一體化運營。
4.5.2 加快軌道交通建設立專項對地鐵建設資金來源問題進行研究,推出切合實際的集資對策,打破常規,發展軌道交通。
4.5.3 建立準快速交通網在地鐵尚未成網之前,應將準快速交通網,即公共汽車專用道路網建立起來,而不是一兩條專用線。
4.5.4 實現公交管理現代化
利用高科技,公交企業對內建立高效的調度指揮系統,對外(交通參與者)建立信息服務系統,在交通管理和路面政策方面給公共交通優先權,以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4.5.5 調整現有的疊交政策和管理體制。
4.6 加強道路交通的科學化、現代化管理
應研究提高整個路網通行能力的綜合措施,著重解決如何科學地決定措施的實施對象,實施順序和實施效果的分析論證問題。
4.7 實施交通需求管理
所謂交通需求管理從廣義上說是指通過交通政策等的導向作用,促進交通參與者的交通選擇行動的變更,以減少機動車出行量,減輕或消除交通擁擠。
從狹義上說是指為減少高峰期間乘車的小汽車通勤交通量而采取的綜臺性交通政策。交通需求管理的內容主要包括通過實施時差出勤等對策,在時間上分散交通需求;通過向駕駛員提供道路交通情報和擁擠、事故狀況。促使交通需求在空間上分散化;通過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務水平促進人們利用大量、快速的公共交通實施各種綜合對策,促進小轎車的有效利用的對策以及通過城市規劃、交通規劃等對交通發生源進行調整。
4.8 加強停車規則與管理
停車問題是調控城市機動車出行總量的重要杠桿。城市停車場過多,則會促進小汽車的使用;城市停車場過少,會導致J小汽車利用者非法停車的增加,侵蝕城市有限的道路空間。因此,應該完善和落實配建停車場法規,規劃、整理和挖掘停車潛力,努力解決停車問題。
我國的道路交通事業既面臨著機遇又面臨著挑戰,如何在新的世紀中更好的完善我國的道路交通條件,成為交通工作者的當務之急。
解決城市交通問題應該貫徹建立“可持續發展城市交通系統”的設想,同時在“可持續發展的城市交通系統”中,交通規劃、建設與管理必須綜合考慮交通質量改善、資源優化利用、環境有效保護三方面的要求。
[1]胡思繼.綜合運輸工程學[J].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陸錫明.綜合交通規劃[J].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
[3]錢萍雷.萬方縱橫的交通[J].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5.
[4]沈志云.交通運輸工程學[J].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5]周干峙.發展我國大城市交通的研究[J].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6.
[6]沈建武.城市交通分析與道路設計[J].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
[7]陸化普.城市軌道交通規劃的研究和實踐[J].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1.
[8]焦雙健.城市對外交通[J].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9]李左敏.現代交通新科技[J].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10]趙久平.城市規劃,1999.
[11]中國大城市交通問題及其對策,中國市政工程,2003.
[12]城市交通系統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研究,北方交通大學學報,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