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秀惠
(福建,廈門 361000)
市政工程建設是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市政工程施工機械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如何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在施工中科學管理、使用機械設備是個十分關鍵的問題,也是施工組織者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市政工程施工中抓好機械的管理、使用可為施工提供得心應手的方法和手段,使用技術熟練、責任心強的人員操作功能齊全、適用的機械,可以保證工程質量,提高效率。
隨著工業化、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的發展,機械制造、自動控制、可靠性工程及管理科學出現了新的突破,使現代機械設備的科學管理出現了新的趨勢,把握這一新趨勢,對于加強我國設備管理的現代化和科學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這一新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管理信息化是以發達的信息技術和發達的信息設備為物質基礎對管理流行重組和再造,使管理技術和信息技術全面融合,實現管理過程自動化、數字智能化的全過程。現代設備管理的信息化應該是以豐富、發達的全面管理信息基礎,通過先進的計算機和通訊設備及網絡技術設備,充分利用社會信息服務體信息服務業務為設備管理服務,設備管理的信息化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
設備管理的社會化、專業化、網絡化的實質是建立設備維修供應鏈,改變大而全、小而全的生產模式。隨著生產規模化、集約化的發展,設備系統越來雜,技術含量也越來越高,維修保養需要各類專業技術和建立高效的維修保養才能保證設備的有效運行。傳統的維修組織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生產的要求,需建立一種社會化的維修體制,設備維修的社會化可以提高設備的維修效率、減少設備單位備品配件的儲存及維修人員,提高了設備使用效率,降低資金占用。
隨著科學技術與生產的發展,市政機械設備工作強度不斷增大,生產效率、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同時設備更加復雜,各部分的關聯愈加密切,往往某處微小故障就會引發連鎖反應,導致整個設備乃至與設備有關的環境遭受災難性的毀壞,不僅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會危及人身安全,造成設備損毀或是人身傷亡事故,后果極為嚴重,采用設備狀態監測技術和故障診斷技術等新技術,就可以事先發現故障,避免發生較大的經濟損失和事故。
首先一個施工企業要搞好機械設備管理工作,需要適當建立和健全相應的管理機構,明確制定各級機構、人員的職責,這是機械設備管理工作順利進行的組織保證。在施工過程中,工程項目往往點多線長,設備、人員調動頻繁,而施工企業卻普遍存在著管理班子不全,人員力量薄弱等現象。因為往往會錯誤地認為,機械設備管理是施工現場的事,管理部門與基層單位只局限于個別業務上的聯系,以致盲目地精簡機構、壓縮甚至取消設備管理機構及管理人員,或將其工作職能并入其他部門兼管。由此必然導致管理層與操作層之間上下脫節,出現誰也不管的局面,設備管理工作很難實施。其次,相當一部分施工企業仍缺乏完整、嚴格的機械設備管理制度,對機械設備的臺賬、技術資料檔案的建立等工作尚未完善,管理工作無章可循、管理無序,有的企業甚至在購買了新設備后,沒有及時或根本不入賬,造成管理工作相當被動,設備使用不當,嚴重的甚至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
雖然目前大部分施工企業都根據自己企業的實際情況,設立了機務管理部門,但由于機構、人員更迭較為頻繁,設備管理及維修人員接受專業教育時間短,管理人員對設備管理的整體認識尚較模糊,技術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在實施管理過程中,還未能規范地開展機管工作。而有些企業只是片面注重眼前利益,寧愿花費大量資金用于購買先進設備,但在管理人才培訓等智力投資方面卻顯得過分吝惜,舍不得花錢。這樣,就算有再先進的設備,但管理跟不上、人員素質低劣,也很難適應機械自動化、機電一體化程度高的設備管理需要。
目前大多數施工企業雖然都實行定人定機制度,即每個操作人員固定使用一臺機械設備,但卻忽略了定人保養制度,沒有把機械設備維修保養的各項規章制度明確落實到個人。正因為如此,操作人員往往只是“包用不包修”,維修人員也是馬虎應付了事,每當機械設備出現故障,操作人員與維修人員往往互相推卸責任。這樣,不但影響了產量、質量,也增加了維修費用、運轉費用以及降低了設備的使用壽命。此外,不少項目負責人只考慮眼前利益,沒有從長遠打算,短期行為嚴重,只注意產值與效益掛鉤,在設備管理使用上表現為“重用輕管”,為了趕工期、搶進度,而不惜拼設備,造成機械設備常常處于超負荷狀況工作或帶“病”作業,甚至違章操作,其結果是該工程項目完工后,機械設備嚴重磨損老化,而調運到新工程又需花費大量的精力與費用進行整修,造成施工工期貽誤,項目部門之間在維修費用上互相推諉,固定資產無形流失。
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是管理好市政機械設備的前提,建立制度必須全方位的涉及施工的各個環節,并與個人利益掛鉤,從而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建立并完善機械設備管理機構,實行統一規劃,專人負責,進行全面的綜合管理。努力做到專業管理與群眾管理相結合,明確專管和群管人員的職責與權限,充分發揮各級職能人員的積極性。在制定機械設備各項管理制度中應堅持“七個有利于”即:有利于施工,有利于管理,有利于提高機械完好率,有利于提高機械化施工水平,有利于充分發揮機械的效能、有利于提高職工的積極性,有利于提高效益。貫徹執行定機、定人、定崗位責任的“三定”制度,讓每臺機械都有專人負責保管、檢修、操作。由于“三定”制度是機械化施工生產和設備管理工作的基礎,其執行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企業勞動生產率、施工安全、機械的完好率與使用率,因此在執行過程中除應配備相應人員外,還需注意不要隨意變動其工作崗位,以免影響機械設備性能的了解與掌握程度。
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機械設備也在不斷更新換代,其自動化程度將越來越高,技術含量也越來越重。它要求管理者要有全新的思想、全新的觀念,科學地對機械設備的購置、安裝、維修、更新改造等進行有條不紊的綜合管理。因此,施工企業要想從根本上提高全體管理和維修人員的專業技術素質,就應采取“走出去請進來、集中培訓”的方法,加大技術培訓力度,選拔和培養一批懂技術、會管理會核算的“一專多能”型人才,以滿足企業今后的發展需要。市政施工企業也可以有重點地組織由設備管理、維修、操作人員共同參加的設備管理研討會,大家集思廣益,出謀獻計,形成學技術、鉆業務的氛圍。并根據施工的具體情況,采用示范表現、專題講座、參觀學習等形式,及時推廣、宣傳有實效的經驗體會,以點帶面,逐步提高企業各級人員理論知識水平和實際操作技能。
市政機械設備的保養、維修、使用這三者是相互關聯,互為條件的。任何設備在使用了一段較長的時間后,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故障,為了降低故障率、延長設備使用壽命,應根據機械設備的使用情況,密切配合施工生產,按照設備規定的運轉周期(公里或小時)定期做好各項保養與維修工作。設備管理部門在制定維修及保養計劃時須認真分析各類設備的具體情況,針對新舊設備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措施。對于老舊設備,要以保證運行、消除隱患、及時修理為重點;對新設備,則以提高人員的技術水平、加強維護為重點,從而有效地保證每臺設備的使用性能和安全生產。
對于施工企業已裝備的具有先進技術水平、價格昂貴的機械設備,因其技術含量高,單憑經驗與普通工具已難以對這些設備進行正確的修理。因此,這些機械設備應采用現代的手段,以經濟合理的方法開展維修,改變以往計劃經濟背景下實施的強制修理制度,實行“視情修理法”,即針對設備的功能、工作環境、磨損大小,在充分了解與掌握其故障情況、損壞情況、技術情況的基礎上進行狀態維修、項目維修,這樣既保證了設備的完好率,在確保正常使用的同時,又能充分發揮設備的最大工作效率,避免了機械不壞不修,壞了又無法修的局面發生。
(1)建立機械設備動態臺帳,為核算提供完整的基礎資料。具體包括:①建立機械設備動態表,實行跟蹤管理。動態表具體反映各臺設備在何時、何工地、在庫、在修或停機待料等情況;②建立設備消耗臺帳,加強設備使用過程中每項費用支出的嚴格管理,將核算單位劃小到單機(車),各臺設備建立消耗臺帳;③控制消耗,實行交舊領新及審核制,對領用的各種材料和發生的維修費用,必須由機構主要負責人審核簽字,方可報銷。(2)建立單機核算賬目,加強經濟核算。具體包括:①建立單機核算賬目,首先根據設備生產記錄和臺班收費定額編制作業數量及收入情況表,在此基礎上將消耗情況表、作業數量表、收入情況表匯總為收入成本表;②加強經濟核算,進行成本分析,為使成本真實可信,將每臺設備的油耗和臺班或里程列表分析,進行研究;③考核油耗是否正常,對同一廠家,同一機型的臺班或里程進行對比分析,從而反映出機械使用的正常與否。
上述問題,若要盡快完全解決,目前尚存在一定的難度和壓力,但只要市政行業的各級領導高度重視,堅持改革,適應市場的需求,這些問題就一定能夠得到妥善解決。這樣,機械在市政工程施工中必然會得到更廣泛的應用,并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施工機械化將為全面實現市政工程所特有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目標的實現奠定良好的基礎。
[1]施萬江.筑路機械設備管理現狀及改革思路[J].錫林郭勒職業學院學報,2007,2.
[2]劉明龍.淺議市政施工企業機械設備的管理[J].硅谷,2009,2.
[3]訾衢青.論路橋施工機械設備的科學管理方法[J].科技資訊,20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