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揚
(江蘇省蘇宿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江蘇 宿遷 223800)
以往人們談論會計信息失真,往往只關注會計人員制造虛假會計信息的主觀故意性,這樣就很容易把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歸結為個別會計人員自身的道德修養或思想品質問題,在此認識基礎上所制定的治理方法如隔靴搔癢,難于切中要害,也就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表面看來,多數虛假會計信息的產生都具有主觀故意性,但如果不搞清楚會計人員制造虛假會計信息的主觀動因,也就很難正確評價虛假會計信息的性質,無法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因此,探討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手段,應首先從虛假會計信息的產生機理入手。
這里所講的“利益”,既包括企業利益,也包括企業負責人、會計人員及其他相關人員的個人利益;既包括直接利益,也包括間接利益。在與會計信息相關的利益中,處在首位的是企業利益。企業通過提供虛假會計信息可騙取投資者、債權人及國家有關管理機關的信任,并因此獲得投資、貸款或減少稅金支出等經濟利益。其次,是個人利益。企業負責人作為企業管理的最高首長,他們有能力也有條件影響會計人員,通過制造虛假會計信息,騙取投資者的信任,并因此獲得職務、薪金、股票升值等方面的利益;會計人員作為會計信息的直接生產者,他們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方面,他們必須遵守國家的法律,避免因違及法規而影響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他們必須接受企業負責人領導,按企業負責人的管理要求完成會計工作,并由此獲得薪金、升遷、獎勵等利益。與會計信息有關的利益中有些是直接利益,即相關人員可直接通過制造和提供虛假會計信息所獲得的好處,如通過虛計利潤騙取獎勵等;也有些是間接利益,如企業負責人通過為企業謀取非法利益并因此獲得相應的好處,會計人員為討好企業負責人,按其授意制造虛假會計信息并因此獲得好處等。雖然與會計信息相關的利益極為復雜,但正是這些復雜的利益關系構成了虛假會計信息產生的內在動因。
值得注意的是,企業并非完全拒絕真實會計信息而單純制造虛假會計信息,因為真實會計信息對企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為企業所必需。眾所周知,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會計信息已逐步成為管理者、投資人、債權人以及政府部門改善經營管理、評價財務狀況、作出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所以,為了滿足企業管理的需要,管理者也要求生產真實會計信息。這就足以說明,在實際工作中,為什么有的企業會設置真假兩套帳,以分別滿足企業利益的不同需要。從這種看似矛盾的做法中,我們更應看到其中一致的地方,即對利益的追逐。如果不制定良好的制約機制,限制和杜絕企業通過會計信息去追逐非法經濟利益的行為,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就會愈演愈烈。曾有報道反映某企業居然設置了七套不同的帳簿,以分別應付各部門的檢查,這一典型事例將利用會計信息非法獲取經濟利益的行為推向了極點。
會計核算工作就其內容而言,雖然具有客觀的一面,但也不能完全脫離會計人員的主觀判斷。在日趨復雜的經濟活動中,會計核算方法、會計核算程序的選擇及財產價值的評估等,都需要會計人員客觀、公正的主觀判斷。如果會計人員不能完全排除利益的干擾,其主觀判斷就會失去客觀和公正,這就為會計人員制造虛假會計信息提供了職務上的便利。在已查處的會計信息失真案例中,有許多是在折舊的計算、費用的攤銷、各項準備金的計提等方面,通過核算方法舞弊造成的。這樣形成的虛假會計信息往往非常隱蔽。
我國會計法規規定,企業應設置會計機構并配備會計人員。現實生活中除了部分小企業采用代理記帳外,多數企業都設置了專門的會計機構,并配備了相應的會計人員,這樣就把整個會計信息的生產過程置于企業內部,由企業控制會計信息的整個生產過程。當會計信息的整個生產過程完全由會計信息的生產者控制時,就為會計人員制造虛假會計信息提供了方便條件。如果企業負責人主觀上想通過制造虛假會計信息獲取相應的利益,就可以充分利用全部會計工作被企業控制的有利條件有針對性地制造虛假會計信息。這也是虛假會計信息難于發現和治理的根本原因。
虛假會計信息產生的內部動因是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決定因素,但有了內部動因,并不意味著一定會產生虛假會計信息,而虛假會計信息的產生還有賴于一定的外部條件。歸納起來,虛假會計信息產生的外部條件主要包括:法律環境、政治經濟環境、文化環境和會計人員平均業務、道德水平等因素。
一般來說,要想通過法律手段治理會計信息失真,必須以法律形式明確虛假會計信息的非法性。虛假會計信息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定時期法律環境的具體情況。首先,是受法律制度的科學性制約。會計工作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有其自身的工作規律。會計法規的制定應符合會計工作客觀規律的要求,尤其是關于會計信息質量的規定,必須符合會計科學的一般規律。如果會計法規缺乏科學性,就會為會計信息真實性的判斷帶來困難,從而影響會計法規的貫徹執行,會給不法分子鉆法律空子制造虛假會計信息留有余地。其次,是受會計法規的可操作性制約。會計法規中關于會計信息質量方面的判定方法和判定標準要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只有這樣,才便于執法部門對虛假會計信息認定和管理。這就要求制定會計法規不僅要有原則要求,還要制定體現各種原則的具體措施和手段,為會計法規的貫徹執行奠定良好的基礎。如果會計法規模棱兩可,操作性不強,其貫徹執行就會大打折扣,虛假會計信息就會乘虛而入。第三,是受人們的法律意識制約。一定時期人們的法律觀念和法律意識,直接影響著人們對法律法規的遵守情況。如果人們能自覺遵守會計法規的有關規定,虛假會計信息產生的可能性就會大幅度下降。第四,是受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和執行情況制約。對會計法規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和處罰的執行情況是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關鍵。我們雖然制定了各種相關的會計法規,但如果對違反會計法規的行為處罰不力,或疏于對會計法規違法行為的檢查,客觀上就會形成對違法行為的縱容,導致虛假會計信息的日益泛濫。
一般而言,會計人員是虛假會計信息的直接制造者,如果會計人員具備了較高的業務素質和道德水平,就能夠自覺抵制來自于各方面的誘惑和壓力,拒絕制造虛假會計信息。但是,治理會計信息失真不能完全依賴會計人員道德素質的提高,如果沒有良好的法制環境、經濟秩序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作后盾,會計人員的作用就很難發揮。單純依靠會計人員的個人素質,有時可以解決個別企業的問題,但無法解決整個社會所面臨的會計信息失真問題。
[1]陳漢文等.《公司治理結構與會計信息質量》《會計研究》.1999年第5期.
[2]趙英林.《企業會計委派制質疑》.《山東財政學院學報》.199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