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長軍 李曉東
(友誼農場九分場,黑龍江 友誼 155800)
1.1 首先要從農作物、土壤、肥料三者關系談起,農作物生長離不開土壤,植物養分60%-70%是從土壤中吸收的。土壤養分種類很多,根據作物吸收利用情況,可以分三類。第一類是土壤里相對含量較少,作物需要吸收利用較多的,這就是氮、磷、鉀,叫做大量元素。第二類是土壤里含量相對較多,可是作物需要的卻較少,主要有硅、硫、鐵、鈣、鎂等,叫做中量元素。第三類是土壤里含量很少,作物需要的也很少,主要有銅、硼、錳、鋅、鉬等,叫做微量元素。
1.2 土壤中所含的這些營養元素,都是莊稼生長發育所必需的。當土壤營養供應不足時,就要靠施肥來補充,以達到供肥和作物需肥的平衡。
肥料的應用有三大基本規律:
1.2.1 同等重要律。不論是大量元素還是中、微量元素,對農作物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如果某一種微量元素不足,盡管作物對它的需要量僅有百萬分之幾,也會產生微量元素缺乏癥,從而導致減產。例如:水稻缺鋅會使植株矮化,缺鈣心葉枯死,缺硫葉色全面退綠,呈淡綠或黃綠色,葉細窄,分蘗不良。大豆、缺硫上部葉片葉色變淡,新葉黃化,早期缺鈣,頂芽壞死,子葉變厚卷曲,晚期缺鈣,葉色黃綠帶紅色或淡紫色,落葉遲緩。
1.2.2 不可代替律,作物需要的各種營養元素在作物內部都有它們的一定功能,互相之間不能代替,如鉀少了,不能用磷代替。缺少什么元素,就必須用含有該營養元素的肥料補充。
1.2.3 最小養分律,要保證作物正常生長發育而獲得高產,必須滿足它所需要的一切營養元素,其中有一種元素達不到需要的數量,作物生長發育就會受到影響,產量就受這一供給不足的營養元素所制的,稱這種元素為最小養分。
肥料施用經歷了由施用單一元素肥料到多元素肥料配合施用,由經驗配方施肥到測土配方施肥的技術進步過程。施肥結構的變化基本上反映了耕地土壤養分情況的變化。七十年代以前,耕地基礎地力較好,一般只要施用氮肥就可以使產量有所提高。但是施用單一的氮素肥料,化肥畝用量很低,并沒有滿足農業增產增收的要求,進入八十年代以后,由于磷酸二銨肥料在生產上的應用,化肥使用結構以氮、磷肥配合施用為主。磷肥施用量的增加緩解了當時耕地土壤磷素不足的矛盾,有效提高了作物產量。那時的農民總結出“一靠政策,二靠天,三靠施用老二銨”,到了九十年代,耕地養分情況又發生了很大變化,過去我縣基本上不施用鉀肥,而一些作物不施用鉀肥就會出現減產。而且在施用中,微量元素肥料的增產效果也越來越明顯。這說明在耕地土壤中這些元素的含量已經不能滿足作物生產的需求。客觀上要求實施更科學的施肥技術。隨著肥料供應狀況的好轉,農業技術部門提出推廣配方施肥技術,開始是經驗配方,從試驗示范田中總結篩選出增產增收效果好的肥料配方比例,在相應的生產區域內加以推廣。近些年來,由于土壤化驗監測能力的增強,開始了測土配方施肥的試驗示范,真正做到了因土壤、因作物、因肥料施肥,施肥技術有了新的飛躍。
化肥施用要講究科學,做到不多不少,配比合理。施量過少,達不到應用的增產增收效果。肥料用多了不僅是浪費,還要污染土壤。肥料元素之間互相聯系互相影響。比如磷肥不足,影響氮的肥效,增施鉀肥過量,容易導致缺鋅癥。那么,科學施肥要求這么高,這就要求利用先進的儀器和技術進行測土配方、平衡施肥。
主要是指科學施用化肥技術。在進行土壤診斷、分析作物需肥規律,掌握土壤供肥和肥料釋放相關條件變化特點的基礎上,確定施用肥料的種類配比和用量、按方配肥、科學施用。
從測土配方、平衡施肥廣義上講,包括農肥和化肥配合施用。補充土壤養分,施用農肥好比“食補”施用化肥好比“藥補”。食補好于藥補,因為農家肥料中含有大量的有機質,可以增加土壤團粒結構,改善土壤水、肥、氣熱肥力狀況,不僅能補充土壤中含量不足的氮、磷、鉀三大元素,又可以補充各種中、微量元素。實踐證明農家肥和化肥配合施用,可以提高化肥利用率5%-10%。
這項技術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具體有以下四個方面:
4.1 可以提高化肥利用率。目前化肥利用率仍比比較低,平均利用率在30%左右。我省的化肥利用率比全國平均水平低5個百分點,比世界發達農業國家低15個百分點左右,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潛力很大,采用這項技術可提高化肥利用率10%左右。
4.2 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的重大措施,進入市場經濟以后,特別是由短缺農業轉向農產品剩余,出現農產品買方市場,農業生產發生了歷史性的轉折,由數量型農業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農民增收為目的。
4.3 測土配方、平衡施肥增產增收效果明顯。采用測土配方、平衡施肥技術,一般可增產10%左右。
4.4 測土配方、平衡施肥有利于提高農產品質量。如氮肥的主要功能是保障莊稼莖葉生長需要,是作物正常的光合作用和莊稼開花結實的前提。磷、鉀肥料可以壯稈,促進籽粒成熟。如果供應不足,容易使莊稼倒伏,籽粒不飽滿。微量元素也必不可少,例如大豆缺硼、缺鉬,玉米缺鋅都會出現病癥,影響正常生長發育。此外,推廣這項技術,還可以改善土壤環境,減少污染。
平衡施肥涉及面比較廣,是一個系統工程。平衡施肥技術推廣過程需要農業教育、科研、技術推廣部門同廣大農民相結合,配方肥料的研制、銷售、應用相結合,現代先進技術與傳統實踐相結合,具有明顯的系列化操作、產業化服務的特點。按著我省一般采用的平衡施肥方法。土樣采集一般在秋收后進行,采樣的主要要求是:地點選擇以及采集的土壤都要有代表性。取樣深度一般在20厘米,如果種植作物根系較長,可以適當加深土層。取樣一般以50畝面積為一個單位。
土壤化驗就是土壤診斷把采集的土樣送到縣以上農業和科研部門的化驗室。配方選定由農業專家和專業農業科技人員來完成。配方肥料生產需要有嚴密的組織和系列化的服務。省里成立了平衡施肥技術產業協作網。由縣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統一建立配肥廠,按農戶需要,有針對性配肥。配方肥料大多是作為底肥一次性施用。要掌握好施肥深度,控制好肥料與種子的距離,盡可能有效滿足作物苗期和生長發育中、后期對肥料的需要。用作追肥的肥料,更要看天、看地、看作物,掌握追肥時機,提倡水施、深施,提高肥料利用率。
平衡施肥是一個動態管理的過程。使用配方肥料之后,要觀察農作物生長發育,要看收成結果。從中分析,做出調整。要在農業專家指導下,基層專業農業科技人員與農民技術員和農戶相結合,搞好田間監測,做好詳實記錄,納入地方管理檔案,并及時反饋到專家和技術咨詢系統,做為調整修訂平衡施肥配方的重要依據。按照測土得來的數據和田間監測的情況,由農業專家組織和專業農業科技咨詢組共同分析研究,修訂確定肥料配方,使平衡施肥的技術措施更切合實際,更具有科學性。
[1]張云生,顧思平,田世明,周新宇,劉國興,孫航,孫維山,杜麗紅.平衡施肥技術的應用效果與經濟效益分析 [J].黑龍江農業科學,2002-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