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
(梅縣高級中學,廣東 梅縣 514011)
就好像我們音樂學科的教育目標竟是想要把每位學生培養成藝術家,而不是提高全民的審美能力。教師死扣教材,學生機械模仿,忽視了學生在思維過程中的主體性和形象思維的個性化特點,阻礙了學生思維空間的擴大。而新課標提出以人為中心,以學生的學習經驗為中心,強調學生的發展,圍繞著學生的成長,培養擁有發達智力、健全人格的人,實現的是教育的民主與平等。現在的藝術學科的目標是把每位學生培養成具有一定審美能力與表現能力的高素質的人。
應注意基本素質的培養。要防止學生學習的各階段之間的脫節。學生學習的各個不同階段,是有區別又互相聯系的,每個階段有不同的側重面,或必須著重要解決的問題,如初學入門階段,要有正確的方法和路子,走好第一步,一定要打好技術基礎,同時不忽略音樂方面的培養,要接觸不同風格和各種音樂,加強音樂方面的理解和表現。
全面培養才能。學生的成長包括專業技能和文化知識修養,而后者的基礎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前者的提高,因為其他藝術門類直至文學、詩歌等,都和音樂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如果一個學生從未看過大象、獅子,對沉重的音樂就很難理解,就不可能把聲音形象更好地聯系起來。多看一些好的繪畫和雕塑,會更加豐富在音樂的線條、層次以及顏色方面的想象;而如果能領會到中國水墨畫中的淡雅的情趣,就能更好地找到古典民族傳統樂曲中的樸素韻味。
以情感人,以美育人。首先,音樂最容易使人與人之間產生情感上的溝通與聯系。“語言的終止是音樂的開始。”其次,音樂活動的集體形式極有益于個體與群體的交流、合作,從而領悟共處的真諦。再次,音樂教育的審美性質更是為合作、共處意識培養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一種成功的音樂教育將使學生學會用審美的態度對待人群、人類,養成一種寬容與慈愛的情懷,立志更高遠,感情更細膩,從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人。
音樂的美是多方面的。例如,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它不是一般的寫景,而是借景抒情。樂曲的凄涼悲憤、跌宕起伏的旋律,表現了作者一生坎坷的遭遇和對光明未來的憧憬。我們在欣賞它時體驗到的是一種蕩氣回腸的感覺。又如,樂曲《春江花月夜》-“紅樓鐘鼓”中段尾部分,描寫了夕陽映江面,熏風拂漣漪的春江景色。旋律優美流暢,婉轉如歌,琴簫聲古樸悠遠,充分表現了民族的“清、高、淡、遠”的意境。
傳統的民族音樂是我們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了解它們就是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熟悉它們就是在挖掘民族音樂作品的內涵,欣賞它們就是在體驗我們民族的精神和豐富我們的情感世界。
音樂所描繪的深邃意境和博大情懷,對啟迪學生的智慧、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貝多芬的交響曲是世界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尤其是“第三交響曲”“第五交響曲”“第九交響曲”更成了人類歷史長河中永遠不滅的自由、和平的明燈。為了讓學生感受這不朽作品的神奇魅力,在多媒體教室讓他們欣賞了“第三交響曲”和“第九交響曲”。寬大的屏幕上那平和柔美、堅強剛毅、激情雄壯的場面,使學生陶醉了,他們的感情也隨之變化。然后是進行曲的節奏,浩浩蕩蕩的軍隊,男高音熱烈急促的歌聲,在這些沸騰的樂章內,我們可以聽到貝多芬的氣息,呼吸,與他受著感應的呼喊的節奏,活現出他在田野間奔馳,作著他的樂曲,受著如醉如狂的激情鼓動,猶如整個人類向天張著手臂,大聲疾呼著撲向“歡樂”,把他緊緊地摟在懷里。最后是大合唱團及四個獨唱,興高采烈的歌唱“歡樂頌”,它唱出了貝多芬贊頌人類和平友愛的精神。這氣魄宏大,境界崇高的交響曲,使學生了解了貝多芬的一生是在悲苦中謳歌歡樂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也了解了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是偉大的九部,不朽的九部。他的交響曲的主題是“從黑暗走向光明,從斗爭走向勝利”,同時也使學生領悟到了“博愛、和平、友誼”是人類永恒的主題。
人類的進步史和人類的文明史,說到底,就是“創造”兩字。創造是偉大的,創造是永恒的,創造貫穿著過去,現在和未來。音樂作為一門藝術課程,它對開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想象力和創造意識,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當學生在老師的啟發下對某段音樂的含義完全理解時,他們會隨著旋律的流淌產生許多聯想和想象,這些聯想和想象就是創造的靈感。
因為愉悅的環境使人產生好心境,從而帶來靈感。在極度輕松自如的心境下,人的自主探索和體驗生命本體的狀態是最富有創造性和開拓性的。在這種愉悅的環境里,人的情緒和心智達到最佳狀態,感性和理性的思維在急速運轉,極力想超越經驗的世界,此時,一個小小的暗示,都能使靈感之泉噴涌。音樂之美本身就給人以快樂和享受,如果音樂老師在實施創新教育之時,能很好地利用音樂“愉悅性”、“可欣賞性”這一特點,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環境,調動學生的思維和情緒,那么,他們的創新靈感將很容易被激發,如在課堂上請學生起來唱歌的同時,可鼓勵其他同學伴奏、伴舞,甚至可以自編節奏伴奏,自己重新編律動。也可開展“誰當小小作曲家”“誰是最優秀的歌唱家、舞蹈家”等這樣的競爭游戲,培養學生的創編旋律或律動的能力。讓學生去構思、去創設、創新水平也就在這一次次的競爭活動中得到提高。
教育是一項偉大的事業,日益受到全社會的關注。音樂教育的春天也正向我們走來,讓我們張開雙臂迎接她,把我們的熱情和能量全部投入到教育事業中,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創造型的時代新人。
從音樂教育所蘊含的創造性因素看,十分有利于學生創造精神的培養。“創作是藝術的生命!”不論西方重和聲復調的音樂,還是中國重旋律線條的音樂,都表達著人類豐富而細膩的情感。這些情感通過不同的節奏、曲調、和聲、音色等要素來表現。演唱、欣賞音樂作品,都需要注意還包括速度、力度、音區、復調、曲式、織體等在內的要素特點。無怪乎有人把音樂的表演稱之為二度創作,把欣賞、感受音樂稱之為三度創作。“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一千個演奏、演唱或欣賞者,由于興趣、經歷、知識、閱歷等等的不同,對音樂也會有多種多樣的理解。在教育過程中,引導學生把握音樂形象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個性,大膽展開聯想、想象,進行二度、三度創作,能直接而充分的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
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工作的能力。獨立思考和工作的能力,分析和理解音樂的能力十分重要。要以學生的獨立工作來代替模仿和依賴,學生必須結合學習樂曲,自己看有關的資料、書籍、聽音響資料,而不是等老師來講,這樣才能對作品、作曲家、歷史背景、風格、特征等有更深的理解,從技術到音樂上選擇正確的方法和表現手段,最終有自己的創造。
[1]張秀麗,岳松林.談音樂的育人功能[J].黃石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12-20.
[2]于亮.淺談音樂教育與育人[J].音樂天地,2009-10-15.
[3]金婭瓊.中學音樂教育與育人[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5-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