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丹東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遼寧 丹東 118000)
1.1 麻面
1.1.1 現象:混凝土構件表面上顯現無數的小凹坑麻點和局部表面出現缺漿,形成粗糙面,但無鋼筋暴露現象。
1.1.2 產生原因:施工現場使用的大部分是舊模板,模板表面粗糙,模板上的雜物未清理干凈,木模板濕潤不夠,鋼模板涂刷隔離劑不均勻,漏刷或失效,安裝模板拼縫不嚴,局部漏漿?;炷琳駬v不實,氣泡未排出,以及搗固后沒有很好養護而產生的。
1.1.3 防治辦法:1)支模前必須將模板表面清理干凈,不得粘有水泥沙漿等雜物,澆灌混凝土前,模板必須澆水濕潤,按裝好模板的板縫必須用油氈紙、膩子等堵嚴、模板隔離劑涂刷均勻、不得漏刷,混凝土應分層均勻,振搗密實,至排除氣泡為止。2)可用1:2~1:2.5水泥砂漿抹面修正。再抹砂漿前,用鋼絲刷或加壓的水清洗潤濕,抹漿初凝后要加強養護工作。
1.2 露筋
1.2.1 現象:鋼筋暴露在混凝土外面
1.2.2 產生原因:澆筑混凝土時鋼筋保護層墊塊位移,鋼筋緊貼模板,鋼筋的保護層厚度不夠所產生的。結構構件截面小鋼筋過密,混凝土配合比不準確靠模板部位缺漿或模板漏漿等木模濕潤不夠,吸水過多造成掉角而露筋。
1.2.3 防治辦法;1)澆筑混凝土應保證鋼筋位置和保護層厚度正確,鋼筋必須放置砂漿墊塊,模板應澆水并堵好縫隙,混凝土振搗嚴禁碰撞鋼筋。操作時,避免踩踏鋼筋,正確掌握拆模時間,防止早拆模碰壞棱角。2)表面露筋澆刷干凈,抹1:2或1:2.5水泥砂漿,露筋較深的鑿去薄弱混凝土和突出顆粒,洗刷干凈后用比原標號高一級的細混凝土填塞壓實。
1.3 蜂窩
1.3.1 現象:混凝土中形成有蜂窩狀的窟窿、骨料間有空隙存在。
1.3.2 原因:混凝土配合比不準確(漿少、石多)?;驍嚢璨粍颍瑫r間不足,或澆筑方法不當,振搗不足,以及模板嚴重漏漿等原因。
1.3.3 防治辦法:1)認真嚴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經常檢查,車車過磅計量,并要準確,保證攪拌時間,控制混凝土的塌落度?;炷料铝细叨瘸^2米應設吊筒或溜槽,澆筑應分層下料,分層振搗,防止漏振,或超長時間振搗。
1.4 孔洞
1.4.1 現象:指混凝土結構內存在的空隙,局部或全部沒有混凝土。
1.4.2 產生原因:混凝土搗空,砂漿嚴重分離,石子成堆,砂子和水泥分離而產生,另外混凝土受凍、泥塊雜物摻入等等。
1.4.3 防治辦法:1)鋼筋秘籍及復雜部位采用細石混凝土澆筑,在模板內充滿,認真分層振搗密實,預留孔洞應兩側同時下料,嚴防漏振,對掉入模板及混凝土內的泥塊、工具等雜物要及時清理。2)將孔洞周圍的松散混凝土鑿掉,用壓力水沖洗再用高強度的細混凝土仔細澆筑搗實。
1.5 縫隙及夾層
1.5.1 現象;將結構分離成幾個不相連接的部分。
1.5.2 產生原因:混凝土內部處理不當的施工縫,溫度縫和收縮縫,以及混凝土內有外來雜物而造成的夾層。
1.5.3 防治辦法:1)認真按設計,施工規范留置施工縫及變形縫,接縫處必須清除干凈。2)縫隙和夾層不深時,可將松散混凝土鑿去,洗刷干凈后,用1:2或1:2.5水泥砂漿填實,縫隙和夾層較深處應清除松散部分和內部雜物,用壓力水沖洗干凈后支模,灌細石混凝土。
1.6 缺棱掉角
1.6.1 現象:指梁、柱、墻板和孔洞處直角邊上的混凝土局部殘損掉落。
1.6.2 產生原因:1)混凝土澆筑前模板未充分濕潤,造成棱角處混凝土中水分被模板吸去,水化不從充分,強度降低,拆模時棱角損壞。2)拆模過早或拆模后保護不好,造成棱角損壞。
1.6.3 防治辦法:1)木模版在澆筑混凝土前應充分濕潤,混凝土澆筑后應認真澆水養護,拆除非承重模板時混凝土應具有1.2N/mm2以上的強度,施工中防止碰掉混凝土的棱角,注意操作。保護好混凝土的棱角。2)缺棱掉角,可將該處松散部分鑿掉,清洗后再用1:2或1:2.5水泥砂漿抹補齊整,或用高一級混凝土搗實補好,認真養護。
2.1 表面不平整
2.1.1 現象:混凝土板厚度不均勻,表面不平整。
2.1.2 產生原因:1)振搗方式和表面處理不當,以及模板變形后引起的。2)混凝土尚未達到規定強度就上人操作使板面出現印跡。
2.1.3 防治辦法:1)嚴格按施工操作規范施工澆筑混凝土后,應根據水平標志,用抹子找平壓實,終凝后澆水養護。2)模板應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3)在澆混凝土時加強檢查,混凝土強度達到1.2N/mm2以上,方可在已澆筑結構上走動。
2.2 變形
2.2.1 現象:是指柱、墻、梁等混凝土外形豎向變形和表面平整超過允許偏差值。
2.2.2 產生原因:1)模板安裝和支撐不好,或模板本身的強度和剛度不夠,引起混凝土變形。2)混凝土澆筑時不按操作規程分層下料,也會造成跑?;蜉^大的變形。
2.2.3 防治辦法:1)模板的支承必須進行計算,并按設計方案進行支承模板,使安裝好的模板必須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2)混凝土澆筑前必須按操作規程下料,嚴禁振搗棒振動模板,并在一個位置長時間振搗。
2.3 構件位移
2.3.1 現象:指基礎中心線對定位軸線的位移,墻柱梁軸線的位移,以及埋件等的位移超過允許偏差。
2.3.2 產生原因:模板及預埋件的支撐和固定不牢固,以至混凝土振搗時產生位移,放線誤差過大,沒有及時校正,核對或調整等。
2.3.3 防治辦法:1)保證模板和預埋件的位置準確并牢固,有專人負責專人看管,在澆筑前進行核驗后方可繼續施工 。2)放線的誤差應堅決避免。
3.1 現象:同批混凝土試塊的抗壓強度平均值低于設計要求強度等級。
3.2 產生原因: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攪拌,現場澆搗和養護。
3.3 防治辦法:1)混凝土配合比,必須按實驗室出的配比進行現場試配調整。并保證現場計量準確,車車過磅。2)攪拌時必須按石子-水泥-砂的順序進行投料,并保證攪拌時間3~5分鐘左右。3)澆搗按施工操作規程施工。4)混凝土的早期養護非常重要。澆水是一種方法,還可以加養護劑等,必須堅持不能無規律。5)當混凝土強度偏低可用非破損方法(如回彈儀法、超聲波法),來測定結構實際強度,如仍不能滿足要求可按實際強度校核結構的安全度,研究處理方案采取相應加固或補強方法。
4.1 干縮裂縫
4.1.1 現象:混凝土表面性寬度在0.05~0.2mm之間,是無規律性的裂縫。
4.1.2 產生原因:混凝土成型后養護不當表面水分散失過快,造成混凝土內外的不均勻收縮,引起的混凝土表面開裂。
4.2 溫度裂縫
現象:多發生在施工期間,裂縫寬度受溫度影響較大,冬寬夏窄。并且裂縫的走向無規律。
產生原因:混凝土內部和表面溫度相差較大引起的。
4.3 不均勻沉降裂縫
現象:裂縫是在混凝土表面一般與地面45~90°方面發展,裂縫寬度與荷載的大小有較大的關系,而且不均勻,沉降值成比例。
產生原因:1)由于結構和構件下面的地基未經夯實和必要的加固處理,或地基受到破壞,使混凝土澆筑后地基產生不均勻沉降。2)模板支撐沒有固定牢固,以及過早的拆模也常引起不均勻沉陷裂縫。
4.4 裂縫的防治辦法
控制混凝土表面溫度,加強混凝土的養護,冬季注意覆蓋,防止受凍。將裂縫附近的混凝土表面鑿毛,并鑿成深15~20mm,寬為100~200mm的V型凹槽掃凈并灑水濕潤,先刷水泥凈漿然后再用1:2或1:2.5的水泥砂漿2~3層涂抹,并開實抹光。當表面裂縫較深,數量不多時,可將裂縫加以沖洗,用水泥漿抹補。
以上為混凝土質量通病,現象,產生原因及防治辦法。僅供施工人員參考。
[1]梁宏偉.常見鋼筋混凝土質量通病與防治[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9-12-10.
[2]李宇超.混凝土結構工程質量通病及預防[J].山西建筑,2009-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