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賢 盧振宇
(1、五常向陽林場,黑龍江 五常 150200 2、五常林業局,黑龍江 五常 150200)
黑龍江作為農業大省,鄉村林業在農業發展中起到良好的生態保護作用,但目前黑龍江省鄉村林業發展滯后,存在許多不足,歷史和現實都要求鄉村林業來服務于新農村建設,需要發展鄉村林業來維持黑龍江省農區的生態穩定。為此,為了推動黑龍江省鄉村林業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對黑龍江省鄉村林業發展模式的進行了分析和研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黑龍江省民營林業重點在農區,隨著農村稅費制度改革,鄉村、集體造林籌資渠道發生了變化,集體林的比重逐漸減少,為非公有制林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據估計,短期內每年民營造林面積可達到造林總面積的80%以上,民營林業經營面積可達到現有林經營面積的50%以上。這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在國家對造林沒有投入或投入不足的情況下,民營造林對黑龍江省鄉村林業的快速健康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在生態林業發展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使黑龍江省生態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并向著良性循環的方向發展。民營林業的發展越來越快,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墮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目前民營造林是以生態林和防護林為主,生態效益大于經濟效益,個別民營林業經營者注重經濟效益,在某些方面兩大效益結合得不好。生態性防護林采伐受限制,處理不好將影響鄉村林業造林者的積極性。民營林業地塊分布零散,不能集中連片,不利于管理、管護,不能充分發揮整體生態效益。家庭林場、造林專業大戶數量還不多。造林樹種比較單一,群眾對樹種認識有偏見,闊葉樹見效快,因此相當部分造林沒有完全適地適樹。還沒有形成多樹種搭配,喬灌草結合,針闊混交的生物多樣性格局。科技支撐不強,林業技術推廣和信息滯后。鄉村的經濟發展水平基本上比較低,在科技投入方面嚴重不足,長期以往會造成鄉村林業的科技滯后,據統計科技貢獻份額不足20%,遠遠低于其他行業。一是林木良種化程度低。目前,黑龍江省造林樹種良種使用率僅為60%。二是經營管理方式落后。中幼齡林透光撫育未能及時進行,撫育技術措施不合理,使林分質量和林木生長量低。在造林營林過程中,由于樹種單一,品種低劣,栽植密度不合理等,使林木成活率和生長率低,林分質量差,病蟲害嚴重,經濟效益差。三是信息滯后。由于投資林業存在周期較長的問題,廣大農戶對林業市場信息需要及時了解。但實際上林業市場、科技信息滯后,林農業務素質需要得到提高。
基于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結合黑龍江省鄉村經濟發展和生態壞境建設現狀,以鄉村林業生態建設和產業建設為切入點,合理平衡鄉村林業的生態功能和經濟功能關系,促進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帶動鄉村林業的持續快速發展,為黑龍江省各個鄉村地區實現“興林興農興民”的任務奠定基礎。從宏觀發展角度來看,以黑龍江省生態與經濟發展為全局,遵循區域發展理論,按照“點”、“線”、“面”、“帶”、“片”、“網”協調配套思想,布局實施黑龍江省鄉村林業建設。
鄉村參與性評估方法(PRA)是社會參與式項目的常用方法。這種方法突出了群眾通過參與項目區劃、調查、規劃布局、決策、實施、監測與評估等環節,充分體現農戶的思想、需求,最大限度滿足農戶的愿望。黑龍江省鄉村林業發展模式設計按照PRA程序進行,在熟悉每個環節情況的基礎上,進行模式構造,使其更具操作性。
區劃。根據生態惡化、水土流失情況、泥石流、滑坡、旱澇等自然災害情況,初次確定備選的鄉村。
調查。充分了解備選鄉村的自然、經濟、民族習慣、群眾造林積極性等情況。運用農村快速評估調查方法RRA (Rapid Rural Appraisal),充分調查村民在想什么,他們要求什么,他們能得到什么,最大限度地獲得較為詳細準確的信息。
規劃布局。根據黑龍江省鄉村林業的發展目標及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情況進行生態布局。按照不同的空間特征和不同的環境效應,把全省鄉村林業規劃為平原農區、宜林山區、四旁林地、小流域治理區。每一發展布局,擔負著不同的生態建設任務。即平原農區按照10%的標準營造農業防護林,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宜林山區通過政策引導、行政推動、利益驅動以及靈活高效的運行機制、科學的技術手段,整體推進宜林荒山綠化。四旁林地就是要充分鼓勵農民在宅旁、路旁、水旁、村旁進行零星植樹。小流域治理是針對本區域內水土流失嚴重、生態惡化嚴重如水洼地、禿頂、林木斷帶等地區進行營林建造。
決策。把規劃布局經論證后,制定項目計劃并做出決策。發展鄉村林業,應當把鄉村林業建設項目計劃變為村民計一劃,或者說項目區村民依據項目計劃制定出自家參與項目的計劃,以充分體現村民參與鄉村林業建設項目的決策地位。
實施。當地村民是鄉村林業建設的主體。充分發揮村民的作用,不僅要把鄉村林業建設與村民的利益結合起來,而且還必須建立當地村民的組織,來發動組織群眾參與鄉村林業的建設實施。
監測與評估。在鄉村林業開展以后,要及時以公開指標的方式讓村民參與鄉村林業建設的監測與評估,以有效保證鄉村林業生態建設達到既定的目標,并保證讓村民能直接感受到鄉村林業建設給他們帶來的好處,從而建立起長效利益激勵機制,保證鄉村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進一步完善產權制度,鼓勵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權合理流轉。進一步放寬、放活林地經營權。按照森林分類經營的原則,對平原地區現有人工林,大膽進行林權制度改革。除公益林、重點水土保持林、生態區位特別重要、采伐后難以恢復的森林嚴格保護外,其他用材林、農田防護林、薪炭林的經營權可以采取拍賣、轉讓等多種形式進行流轉。明確林木所有權,由林權人自主進行經營、管護,在保證采伐后能及時更新的情況下,相關部門為民營林的采伐提供一切可提供的便利條件。
放寬采伐限制,鼓勵和扶持民營林業的發展。農民在房前屋后(住宅小園內)種植的用材林,農民有自由處置權、經營權、采伐權、收益權,其林木的采伐、運輸、銷售不需辦理批準手續。農民、社會團體、非公有制企業在沒享受國家政策補貼完全自己投資營造的用材林,利用政策營造的退耕還林,利用農田防護林帶營造的速生豐產林,其經營權完全放開,實行“誰造誰有,自主經營,自由處置,利益歸己”的政策,按市場需求申請采伐、自行銷售、加工。林權人完全可以根據市場需求和林木生長狀況自行決定采伐時間,不需所在鄉、村簽署意見,采伐時若還需有限額和生產計劃限制,當地的全部限額必須全部優先保證民民營林。放寬林地使用權,加快發展速生豐產林。緊密結合農民增收,積極培育速生豐產用材林優勢產業。加快速生豐產用材林建設步伐。鼓勵農民利用房前屋后、田間地頭和承包土地中低洼易澇的非基本農田種植樹木,調動社會各界積極參與速生豐產林基地建設。依法保護林業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不得隨意中止和撕毀林地使用權、轉讓權、承包經營合同等,各地、各部門要盡量為廣大林農創造寬松條件。要建立完善的保障機制,使農民通過發展林業、種植樹木得到長期的實實在在的收益。對各類投資主體營造的林木,凡權屬明確并己核發林權證的,要切實維護林權證的法律效力;對權屬明確尚未核發林權證的,要盡快核發:退耕土地還林后,要依法及時辦理相關手續。林權利人憑林權證享有轉讓和作價入股抵押的權力,保證依法繼承和贈與權力。
[1]阮懷靜.社會林業工程可持續發展模式探討,安徽農業,2006.
[2]何俊.中國社會林業發展的回顧與展望,綠色中國,2006.
[3]紀文元.山區發展鄉村林業社會林業的理論分析,中國林業經濟,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