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劍梅
(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07級高等教育學,遼寧 沈陽 110000)
進入新世紀,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許多問題不再那么簡單,而變得錯綜復雜并具有綜合性,這就要求高等學校與之相應培養出具有全面的綜合素質的人才。長期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一直沿用“前蘇聯模式”,形成了較為典型的專業教育體制。專業劃分過細,導致所培養的學生知識面狹窄,社會適應性較差,一旦面對崗位變動,就會出現不能適應,無所適從的情況。筆者認為,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的高素質人才,不能僅限于接受專業教育,只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還應培養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各種素質,增強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而這正是通識教育的內容。
通識教育的思想起源于古希臘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它既是大學的一種理念,也是一種人才培養模式。其目標是培養一個具備遠大眼光、通融識見、博雅精神和優美情感的人,而不僅僅是某一狹窄專業領域的專精型人才。最早明確提出“通識教育”概念的是美國博德因學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而在我國最早提倡通識教育的是清華大學原校長梅貽琦教授。
“通識教育”一詞出現后其理論與實踐問題越來越成為討論的熱點。通識教育是由自由教育演變而來,其內涵需要放在一個現代性的背景下才能有較完整的認識。國內學者在對通識教育這一概念進行系統的梳理之后,將其定義為:“就性質而言,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是所有大學生都應接受的非專業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識教育旨在培養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展的社會的人和國家的公民;就其內容而言,通識教育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總之,通識教育著眼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塑造學生的全面素質,構成完善的知識和能力結構,拓展知識背景和能力基礎,使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以及心理素質能夠適應社會的要求,從感情和理智兩方面促進人的協調發展,體現了時代發展必然要求。
專業教育的職業訓練在十一二世紀是由城市和行會進行的。隨著18世紀工業革命的爆發,科學知識已經取代了宗教、哲學的知識。知識爆炸、專業分工、高等教育的普及使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增加,從而專業教育的思想廣受歡迎。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古典教育的局限性逐漸體現出來,而專業教育逐漸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的主流。按專業實施教育是現代高等教育的顯著特征,與學科知識體系的分化以及社會分工的細化有關。
專業教育作為大學教育的一種模式,是專門教育形式中的一種,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貝克將其解釋為“為工作而接受的教育或訓練”,即通過專門教育,讓學生掌握本專業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使之成為該專業領域的高級專門人才。由于社會分工的不同,只有接受一定專業訓練的學生,才能從事一些專業工作,也就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立足于社會。因此,專業教育是高等教育承擔的重要使命。
大學教育常常把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這兩個理念相對立,從而使得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長期處于分離狀態。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發現了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理念互相交織著所起的影響。
堅持專業教育的人認為,通識教育不適應也不適合行業專門化程度不斷提高、專業化分越來越細的當今社會。隨著現代社會對“高端人才”的高求越來越高,人們已經沒有太多精力或時間去了解和掌握除自身所長專業之外的其他學科領域的內容;在現代的社會里,人們接受大學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謀職”,所以掌握一門科學技術或實用知識是最為必要的。大學教育就應當適應這種需要。
堅持通識教育的人則認為,專業教育使人們成為了“知識的附庸”,與現代科技發展的趨勢和對高素質人才的基本要求相悖,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教育內容比較狹窄,僅限于專門人才所需的專門領域的教育。由于注重和強調專業的適應性和實用性,而忽視綜合素質的培養,造成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后在多項素質能力上不適應;同時由于知識面窄,專業局限性大,只能適應一個崗位或職位,而不是一個社會。
筆者認為,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利弊應辯證分析,當今的高等教育應強調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不能片面的一概而論,更不能趨于“一邊倒”。尤其是對于長期以來受前蘇聯教育的專家至上等觀念及認為“接受專業教育是一個人謀生的重要途徑”的實用主義的影響而非常偏重專業教育的中國高等教育界來說,強調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結合更具有深遠的意義。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認識到培養全面的綜合素質人才,不僅需要接受專業教育,而且還需要接受能夠提升自身素質的通識教育,兩者不可或缺。
首先,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結合,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過份專業化的教育使得學生被束縛在某一狹窄的知識或技術領域內,不利于新時期堅持以人為本,也不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現代社會要求人們不僅具有一定的專業特長,還需要基本的素質,否則將無法獨立自主地立足于社會。只有通專結合,才最有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才能最大程度地接近教育的最終目的-人的全面發展。
其次,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有利于發揮大學的主體性,推動社會的健康發展。專業化的高等教育結合通識教育,可提升高等教育的品位,使培養的學生更加提高自身素質,從而使大學成為整合整個社會、民族和整個人類價值與理想的重要力量,推動社會的健康發展。
再次,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符合時代發展的趨勢。當今的科學技術正朝著知識領域的交叉發展,也就是說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的方向發展。科學技術的分化要求高等教育的專業化,但僅有專業教育的高等教育卻不能滿足科學技術綜合化的要求。當前,新科技革命促使許多學科之間的界限已經逐漸模糊,而單一學科已不能有效地解決現代社會面臨的各種重大、復雜的問題。這種綜合化的趨勢今后將進一步發展。顯然,高等學校過分專業化的課程設置,無法滿足培養多學科人才的需求。大學教育必須順應社會經濟的發展,使自己培養的人才能夠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能夠適應職業與工作崗位變化的需要,讓學生在學校打下扎實寬厚的基礎,培養學生不斷創新的能力。而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方能培養出符合時代發展的人才。
[1]郭三娟.自由教育·通識教育·素質教育[J].教育理論與實踐(學科版),2004-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