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理論與實踐都清楚地告訴我們: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認識活動的主體,認識活動能否完成,要以學生認識成效為依據,教必須落實到學上,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有學習的自主權;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主動地、進攻性地學習。學生只有積極主動地學習,才能在學習活動中不斷認識自己,發展自我;只有全體學生都有參與學習的機會,每個學生才能有充分發展的機會。
一、給學生自由思考的機會
數學思維的微觀過程可以看成是一個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而提出問題不僅是解決問題的基礎,更是解決問題過程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思維環節。解決問題本身就是通過不斷提出問題的過程組成的。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波亞里也曾經這樣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即是由自己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所以,多提供學生思考的機會必然有利于學生潛能的發揮。
讓學生產生疑問,是引導學生自由思考的重要手段。要在教學中設置“知識懸念”,設置令學生渴望求知的氣氛,激發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主動探究的內驅力。例如,在探索“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時,提出“若把兩個小三角形拼成一個大三角形,那這個大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引起了全班學生的思考,教室里非常安靜,有的學生動手操作,有的小組小聲討論。有的學生進行了大膽的假設,竟有不少學生回答了該學生提出的問題。而且有一個學生用辯論的方法加以歸納,這樣就給全體學生創設了自由思考的機會。
二、給學生自由辯論的機會
“辯論”是人們交流思想時經常用到的方式,“辯論”的過程是充分弘揚個性,形成多樣性思維的過程,也是充分關注學生思維潛力,培養創新意識,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素養的過程。鄭敏信先生也認為:“學習的過程是一種享受,一種肯定,是透過同學問的相互討論、辯論,澄清而構建出自己的知識體系。”因此,應抓住有利時機,恰當地引導學生選擇最佳的表達方式,適時引入“辯論”,以深化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如何打破學科壁壘,激發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研究與數學有關的其他問題呢?我認為,課堂中的“論戰”可使學生于不知不覺中從一個學科跨入另一個學科,使學科綜合成為學生自主的行為。例如,在教學“我們去秋游”時,就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去秋游,你打算去哪?你準備向家長要多少錢?這些錢你打算怎樣安排?”學生各抒已見,認為自己的方案是最好的。到底誰的方案最好呢?學生展開了辯論。考慮的方向全面性,觀察的角度多樣性,學生身上的創新、求異的因子,得到了適時的點撥,點燃了學生辯論的熱情,提供了辯論的時間和空間。
三、給學生自由表達的機會
實踐證明。多提供一些讓學生自由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機會,多一些師生雙方的情感交流,課堂教學的氣氛便會活躍,學生的思維也隨之活躍,學生就會比較容易擺脫思維定勢的束縛,獨立性和聰明才智才能得到較好的發揮。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時,有位老師進行了這樣的導人:對于分數,①我已經知道了什么?②我還想知道什么?③自學課本后,我又知道了什么?④我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在整體感知分數階段,學生有了自由表達的機會:
①對于分數,我已經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分數要平均。
生2:我知道把一個餅平均分成兩份,其中一份就是二分之一,還有一份也是二分之一。
生3:我知道分數有分子和分母。
生4:我還知道分數可以化成小數。
②我還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為什么要有分數?
生2:我想知道。分數和小數有什么區別?
生3:分數能不能相乘和相除?
生4:我還想知道,分數能不能出現在應用題內?
雖然學生的表達不夠全面、準確,但從他們的表達中可以看出他們對分數的認識以及他們想學習分數的哪些方面的知識。這樣使所學新知識得以延伸,學生學習思維得到激活。給過幾分鐘自由表達的時間,尋到了進發創新火花的重要源泉。
在教學中。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同樣可以給學生創設自由表達的機會。例如,在說到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者之間的關系時,讓學生小組討論,并且要有充分的理由來證明本組的觀點,課堂中學生的參與、表現欲望十分強烈……這樣,通過討論,不但解決了三個平面圖形之間的關系,同時,增強了每個學生的參與意識。
四、給學生自我評價的機會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渠道,課堂上的學習評價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部分,指導學生進行學習評價、自我評價,有助于學生獲得最充分、最合理的教育與發展,使每個學生都能主動地、積極地表現自己,使他們各自不同的潛能得到相應的發揮。同時,讓學生進行學習評價、自我評價,這是尊重學生人格的表現,也是加強學生自我肯定,找出問題的有效做法,更是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自我監督、自我調節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應多提供學生自我評價的機會,尊重他們的看法,改變完全由教師說了算的做法。
例如,讓學生有自我打分的機會。課堂上每個學生的表現是不一樣的,可以分這樣三步走:
第一步:由教師打分,并加以少許評語;
第二步:由同桌打分;
第三步:由自己為自己打分,并加以較詳的旁注:“本節課哪方面表現得好,哪方面表現得還不滿意。”
實踐證明,通過自己、同桌、老師三者打分,讓學生從各種角度認識自己、評價自己,學習的自覺性提高了,主動學習、自我監督、自我調節的能力增強了。
又如,讓學生有批改作業的機會。由學生根據每天的作業情況,學生為自己打分,使他們有一種榮譽感。為了獲得良好的成績,他們會格外認真地查找作業中的錯誤,這樣有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和認真對待作業的習慣。
學生的學習參與在于機會,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在于提供機會的意識。教師應當充分當好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和研究者,給學生多一點自由學習的機會,多一些自由搏擊天空的時間和空間。
作者單位:江蘇省溧陽市昆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