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不是一個進行簡單知識傳授的場所,而是學生生命成長最重要的陣地。課堂應關注的不是既定知識結論的有效傳遞,而是有思想、有情感,具有獨立人格的學生在課堂中的真實活動和真切成長。因此,課堂的本質意義,不在于教知識、教技能,而在于努力促進學生在智慧、精神、情感等方面的綜合生成。
關注人的存在、關注人的發展是素質教育的根本特征。《語文課程標準》就語文教學中素質教育的落實,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課程目標。如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達成三維目標?十多年的教學實踐和學習使我明白了:閱讀教學的課堂應該是一種生命對話式的課堂。對話,是對話各方交互作用,共創意義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是對話關系,三者相互影響,相互理解,共同生存。
一、創設情境。讓課堂充滿活力
著名教育家顧泠沅說:“在課堂教學范圍里對教師最有意義的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也就是要使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感興趣,對有了興趣的知識學生就會認真地把它學好。”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強大的動力。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地進行學習。
二、教師范讀。激活學生心靈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用生命呵護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激活學生心靈,讓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并在學習探究中提升生命意義和生命價值。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的誦讀就是師生間的生命對話。教師用聲情并茂的朗誦,向學生敞開自己的心扉,展現自己,此時的教師已不再是學生的教師,而是與學生平等存在于課堂中的一個生命體,是學生式的教師;學生在傾聽中打開自己的心扉,接納、呼應著教師,此時的學生不再是教師的學生,而是與教師平等存在于課堂中的生命體,是教師式的學生。師生融于一體,不分彼此。在這樣的互動中,教師用自己的存在呼喚著學生的存在,用自己的熱情激發著學生的學習動力,誘導學生的學習情感,把教學要求轉變為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中全方位提升自己。
在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可發揮自己的長處,用聲情并茂的朗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一堂教學《雪兒》的觀摩課上,執教者朗誦課文第四自然段,學生聽著老師聲情并茂的朗讀,臉上也漸漸露出了笑意,專注的眼神充滿了期待,期待著自己也能來讀一讀、背一背,也來歡呼歡呼。等老師一讀完,他們馬上津津有味地讀起來,有的還邊讀邊演,很是投入。讀了一會兒,學生們紛紛舉手,爭著站起來讀給大家聽。這位老師已把學生內心深處的熱情成功地點燃了,整個課堂上,師生激情萬分。
三、更新學法。促進生命發展
語文課程標準提倡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因此在閱讀課堂中教師應指導學生更新學法。首先,要讓學生自主預習,在預習中提出問題,自主地、試探性地解決字詞、作品、文化常識等相關問題。其次,讓學生善于質疑。讓學生在教學的重點處、理解的疑難處和知識的關鍵處質疑,然后思考、討論、探究。再次,讓學生以追溯法、辯駁法、補充法、求異法、創新法等方法討論。讓他們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看法、觀點,發揮自己的表達能力。最后,讓學生勤于動筆。
四、感悟文本。提升生命意義
語言文字是人的思想認識、道德情感、價值觀、人生觀等生命意義的一種載體。因此,文體并非僅是一種物化的客觀存在,也是一種理性化了的生命體。文本的這種隱蔽性的生命意義,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顯現出來,而且也只有閱讀主體對文本的生命意義有所覺悟、有所觸動時,文本的生命意義才會真正生成。
在閱讀課堂中,教師應采用感性的方式讓學生和文本進行生命的對話,用文本的意義提升學生的生命意義。
另外,閱讀教學中教師還應充分重視用“仿寫”、“改寫”的教學方式來釋放學生的生命意義,讓閱讀過程真正成為充滿智慧、挑戰的探索和創造的過程,成為學生與作品及作者對話的過程。這種創造性的閱讀始終讓學生處于主體地位,從而興味盎然地研讀思考,探究發現。
作者單位:石門縣夾山鎮三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