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倡導“動態生成”的課堂,同樣需要思考著如何呈現精彩而富有激情的課堂呢?葉瀾教授曾經說過:“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動態生成的教學追求真實自然,要求我們能將動態生成的過程演繹成寶貴的教學資源服務于課堂教學。很重要的一點是需要教學預設,所謂教學預設是指教師課前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及學情分析等的預先設計。預設問題是重要一環,課堂上的生成應該圍繞問題解決,通過積極思維所形成的對問題的理解與感悟。從而使教學相長,讓課堂精彩。
一、充分感知自然生成
課堂的有效、高質的生成緣于教師的精心預設。通過預設去促進生成,通過生成去完成預設,在預設中體現教學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現師生智慧互動的火花。生成性教學的主體是學生,一切知識經驗的獲得依賴于學生的自主建構、自我內化。新課程理念下未知的、隨機的課堂教學要求教師應當為實施生成性教學去充分預設,精心設計靈活的預案。所以,一堂充滿生成活力的課離不開恰到好處的預設。首先,精心預設每一個問題。問題能給學生思維以動力,給動態生成的課堂以生命。如教學二年級下冊的“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時,由于學生對“倍”比較抽象,怎樣變抽象為具體呢?我想到了在黑板上先擺放兩個圓片,請全班同學模仿著在本子上畫,展示兩個兩個畫的并讓他們回憶剛才是怎么畫的,請用一句話說出來。生1:我畫了6個。生2:我一組一組地畫,畫了3組,就是3個2,可以說成3個2是6。生3:3個2一看就知道,以前都學了,能說成別的意思嗎?生4:可以呀,3個2可以說成3的2倍。這時我讓學生看著黑板畫出的3個2并確定可以說成3的2倍就是6。當學生初步理解了倍的概念時,提出:8是4的幾倍呢?4的幾倍是8呢?等等。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和一個數里面包含幾個另一個數,并能做到應用自如。這樣的結果都離不開預設的,如果沒有教師的精心預設,就沒有這種真實自然的結果。因此教師應該從平常的生活中善于發現與教學有關的素材,精心預設,把課堂營造成精心預設與有效生成統一的多元發展過程,讓學生樂于質疑、樂于探究的學習方式。讓我們預設的目標在學生真實而靈動的活動中,在學生心靈相約的過程中達成了。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精彩。引領學生深入經歷數學學習的過程。
二、比對問題有效生成
作為承載數學思考活動的學習材料只有具有一定的思維空間,才能滿足多樣化的探索需求。讓數學探究活動變得充分而豐富,這就要求我們設計學習材料時要摒棄“一題一式”的模式,要細心對比,分層預設。例如,教學三年級上冊的有余數除法時,如果問題(1)是每3盆擺一組,可以擺放幾組?問題(2)是用你們喜歡的方法把這些花平均擺放,還剩幾盆?兩個問題對比,我想到問題(2)更能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學生會通過自己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再利用同學們的不同匯報中(23/3=7(組)……2(盆)23/4=5(組)……3(盆)23/5=4(盆)……3(盆)等等。引導學生對比、小結,他們真的想出了很多的擺放方法。這時讓他們同桌說一說自己所擺放的。在這樣—個大部分同學都能自主完成的問題的基礎上繼續提出另一個問題:觀察算式說一說為什么23/3=7(組)……2(盆),2盆能擺放一組嗎?為什么?當學生發現3盆才夠擺一組時,也就明白了2盆少于3盆而不能再擺一組。接著讓學生觀察整組算式說一說余數與除數的關系。結果余數要比除數小的說法由學生得出。這樣學生在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對比下自然生成新知并解決了學習的重點與難點,學得輕松且有效。
三、捕捉“問題”動態生成
教學中,正常的課堂教學秩序是需要的,這就更需要我們教師在課堂上,能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圍繞教學目標,適時合理地把課堂上的“插話”現象中有效的“問題”轉化為教育資源。我們的教學都應努力地去促進更多的非預設生成,并及時地捕捉住非預設生成的智慧火花,讓它綻放生命活力,使課堂教學因生成而變得美麗。兒童的心里特點決定了小學生在課堂上好動、好奇、好表現。因而,小學生在課堂上經常會隨意地提出自己的問題。學生在課堂上遇到了疑問,遇到了新奇的現象以及較強的好勝心等因素都可能成為學生在課堂上“提問”的驅動力。對于這種現象,我們能否一味去抑制,筆者通過長期地教學實踐,最終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學生的問題能有效促進課堂的動態生成。在一年級的解決問題教學中,出示:樹上原來有( )只鳥?題目一出來學生就問了:“老師我看不懂‘原來’兩個字的意思。”“題目到底是什么意思?”遇到這樣的情況教師莫急,證實我們要捕捉的問題。學生不停地說也正說明他們的注意力就在這道題目上,他們有著一種期待解答的欲望。我們只要捕捉他們內心深處所要的所想的進行引導:你們猜一猜有可能是什么字呢?此時大部分學生的注意力已轉移到課本的插圖上。于是追問:“誰能看圖說一說這幅圖的意思?”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原來”兩個字學生沒學過,圖總會符合學生的實際能力,就讓學生同桌或小組互相說一說。學生開始發自內心地交流。迸發出“正要飛走的3只原來就在樹上。”“那原來不就是6+3=9嗎?”由于學生的問題引來了真實的討論、這樣的討論、交流才是學生最重要的,也是數學課堂最需要的,體現了學生的內心需求。如果直接告訴學生意圖,學生或許能更快算出得數,可是能保證學生離開課堂就一定都會嗎?這是一次可貴的課堂動態生成。也是學生自我領悟的機會。
四、引導思考促進生成
關于“生成資源”不僅要捕捉到教學實踐中及時生成的同時對孩子反饋的信息也要進行引導。引導學生在解答重、難點之前進行思考。愛因斯坦說過:“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數學是思維的體操,現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教師還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活動空間,使他們的思維在一個廣闊的空間里自由地馳騁,從而產生動態的教學資源,促進生成。教學二年級乘法的意義,學生似乎明白了求幾個相同加數和的簡便運算叫做乘法。但實際應用時卻又是變了味。如判斷:2+2+2+3=2×4……( )這時怎樣才能讓他們去積極思考呢?我想到通過判斷出現兩種不同情況時。派代表進行辯論說出各自的理由。生1:4個數相加當然乘4。生2:我不同意,都是2的時候才能乘4,其中—個加數是3,所以不能乘4。這時我發現很多同學為了自己的判斷而特別積極思考。我發現很多學生躍躍欲試,甚至還出現了等于2×3+3的結果。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引導思考,鼓勵質疑,激起向權威挑戰的勇氣。讓他們舉些例子來驗證其結論的正確與否。這對他們現在的學習,特別是今后的探索和研究者很重要。我們盡量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教材,力求把教學內容設計成物質化活動。讓學生看一看,找一找,想一想等等。如教學“立體圖形的認識”,一定要讓學生摸一摸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是6個面,12條棱,在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回憶正方體的面有什么特點?那兩個相對的面是長方形的還是正方體的?這樣能引導學生廣開思路,發散思維,促進生成。
生成與預設相輔相成,也與課堂的資源息息相關,作為一名數學教學應有責任和義務去關注學生,關注課堂的動態生成,用我們的不成熟經驗去引導學生體驗,思考、探索數學學習的歷程。讓課堂因生成而綻放光彩。
作者單位:福建省羅源縣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