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許多文章都是文質皆美、有著鮮明的感情色彩的佳作。它們具有濃郁的童真、童趣,是訓練朗讀的好教材。同時,學生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就會滲透著學生自己的人生經驗和審美體驗。使得學生在理解課文時出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現象,這就使朗讀教學具有鮮明的個性創造特點,也為發展學生思維提供了廣闊空間。我在語文教學中,注意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積極因素,讓學生始終在積極、主動的狀態中讀好文章,促使思維進入再次創新的境界,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一、以悟促讀啟迪思維
小學語文課文的語言簡練規范,選詞用語準確貼切,或描寫生動優美,或表達細致有趣。教師應積極創設相應的情境,渲染氣氛,使所學的語言文字“活”起來,幻化成有形的畫面,使之具有立體感、親切感。這樣,學生就會被帶入一種具體的形象中,通過不斷的感知、體悟形象,使學生興致勃勃、思如泉涌,潛在的創造力被激發,發散思維得到了有效的鍛煉,在廣闊而充實的背景上再來感悟品讀語言文字,學生情感油然而生,文章就會讀得有聲有色。例如,第四冊《鳥島》一文講述了青海湖鳥多的熱鬧景象,這種極富地方色彩的課文距離學生的生活經驗教遠。上課時,我采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向學生展現青海湖鳥島上鳥兒挨著鳥兒、滿限是鳥、滿耳是鳥聲的奇異景象,遙遠的情景一下拉至眼前,學生很快被這種特殊的景象所感染。我據此發問:此時的鳥島給你什么樣的感覺?學生的思維此時已經處于興奮狀態,問題一提出,大家各抒己見,有的說:“鳥島的鳥真多呀,簡直一眼望不到邊!”有的說:“我看到有的鳥在孵蛋,有的鳥在展翅飛翔,有的鳥在散步,鳥島上真熱鬧!”有的說:“鳥島簡直就是鳥的天堂嘛!”這么多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哪一句不是學生自己發現的結果?通過這樣創設相應的情境來指導朗讀,就能夠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他們的語感,在他們持續的新發現中,不斷迸發出創新的火花,以悟促讀,提高了朗讀效率,并不斷啟迪學生的思維。
二、以議促讀求異思維
創造心理學認為,學生間對不同見解的爭辯是創造力發展的激素。因此,在朗讀指導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利用課文的語言材料,鼓勵他們提出不同的見解或新的發現,允許爭辯的存在。例如第四冊《黑板跑了》學完之后,我讓學生自己提出不理解的問題。一個學生提出應該把課題中的“跑”改為“走”,因為第四自然段用的是“移”,速度較慢,而跑的速度是挺快的。還有第五自然段中“那塊黑板越走越快”,雖然速度加快了,但用的是“走”。我馬上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一個學生站起來說:第五自然段“安培覺得自己快追不上了”,只有黑板跑起來,速度快了,安培才有可能追不上了,不然的話,他就會繼續跟著走,算完那道題,那該多好!又一個學生說:只有黑板“跑”起來,離安培有一段距離,他才會發現那是車廂的后壁。看,教師沒有說一句導向性的話,學生卻能緊扣疑點,從課文本身出發進行爭辯、質疑,表達自己的見解,而且有理有據,真所謂“辯論常使思路清”。以議促讀,讓學生在對課文不同思辯中促進對課文的理解,不斷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
三、以情促讀巧用布白
優秀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總是最大限度地留下某種時問或聲音的空白,他們不會追求沒有余地的到位,講究的是言明而不言盡的教學技巧。在朗讀教學的指導中,我們要善于促成學生在理解過程中的信息增值,積聚情感,培養學生的主體創新意識,有效指導朗讀,善于巧妙布白,“言明”達成一般性的共識,“不言盡”又為創造性的理解提供可能,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如教學《希望的鐘聲》一課,在知道了“南京的小姐姐、北京的老爺爺、上海的叔叔、香港的阿姨”紛紛捐款,伸出援手支援山村重建校園之后,有一個……留下了大塊空白。我抓住這一空白提問:除了這些人,還有其他人會熱情捐助嗎?學生聯系自己學校為災區所做的、平時書報上看到的、電視上接觸到的,提出了許多富有創見的答案,用自己的方式填補了省略號的空白。學生在各抒己見的基礎上,不難體會到祖國各地人民為孩子著想、把愛心獻給下一代的美好心靈,感情一旦被激發,朗讀起來的感情也就如汩汩清泉直入人心田,真正做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以情促讀,有效訓練了朗讀,更在朗讀過程中發展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學實踐證明,在朗讀指導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的積極因素,調動學生朗讀的情感因素,促進課文信息的增值,這對于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為學生創設廣闊的創新思維空間,進而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均是大有益處的。
作者單位:江蘇江陰市華士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