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讀題干條件,明確命題指向
探究題的設問,有的比較淺顯,審題難度不大。如2009年江蘇卷的第14題:請探究都江堰蘊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幾層深意;2009年浙江卷的第15題:有人建議把標題“魔盒”改為“貝爾斯太太”,你認為哪一個合適,談談你的看法。指向都非常明確。
但是有的題干中隱含著命題人的指向性信息,需要細加揣摩。如2009年安徽卷第14題第二問:小說中將“校園漸向公園靠攏”作為人物活動的背景,請結合這一背景,談談這篇小說給你帶來什么啟示(圍繞某一方面談即可)。題中顯性信息是要考生談“啟示”,而“校園漸向公園靠攏”這一作為人物活動的“背景”則是解題的關鍵,是隱含的信息,不易為考生注意。從命題人提供的參考答案看,四個示例無一例外,都緊緊抓住這一背景,而不是泛泛談“這篇小說給你帶來什么啟示”。再譬如2007年山東卷《燈火的溫情》第22題:作者說人在孤絕的環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尋求憐憫等方式來解脫自己。你怎樣看待這種人生態度?假若你處在這樣的環境又會如何?請聯系全文談談你的看法。題中隱含著對文本的內容、觀點和相關因素的探究,需要逐層解剖,探討文本蘊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題中“這種人生態度”,其實文本和題干中已有結論,要善于發現;“你的看法”也必須“聯系全文”,否則很難得分。
2008年廣東卷《河的第三條岸》第18題:有人說,“河的第三條岸”在現實中并不存在,它象征著“父親”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這樣,那么“我”對“父親”的這種追求持何種態度?請聯系全文,談淡你的看法。從表面看,“父親”這種“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按常規“我”是肯定態度,但是題目中還有…河的第三條岸在現實中并不存在的提示,意味著小說中的“我”對父親的這種人生追求有一個變化過程。開始“我”支持父親這樣做,小說中表現“我”樂意隨父親一起上船,幫父親“偷”食物,全家人都走了還默默守候父親;后來隨著年齡增長,好奇心逐漸減退,對父親的行為表示疑惑,開始不理解;最后當父親要“我”繼承他的事業時,“我”“害怕極了”,“發瘋似的逃掉”。小說里“我”的“態度”絕不是一個平面、靜止的,而是立體、變化的,忽視了“聯系全文”這一隱含信息,探究的思維深度顯然就不足了。
二、聯系創作情境,把握情感態度
作品創作是在一定的歷史時空下完成的,無疑會留下那個時代和歷史的印痕?!疤接懽髡叩膭撟鞅尘昂蛣撟饕鈭D”是探究題的一個重要考查目標。在近三年的高考題中也不乏這類探究作者創作意圖的題目。
2009年福建卷《寂靜錢鐘書》第14題:文章的結尾說:“這個時代再也沒有了錢鐘書,但,是不是也因為這個時代不再寂靜?”請結合全文,探究時代的“寂靜”與產生錢鐘書這樣的大師之間的關系。根據文本及文后出處,可知“這個時代”就是特指當前這個“不再寂靜”的時代。結尾的疑問,發人深省,以錢先生一生乃至身后“一如既往地平靜”,在“寂靜”中“書寫后人無法想象也難以企及的波瀾壯闊”來啟迪人們如何在“不再寂靜”的“喧囂”時代堅守“寂靜”,保持完整的人格。因此,了解創作背景,把握作者在文本中的觀點態度至關重要。
2009年遼寧卷《遺璞》最后一題探究結局的處理,也要把握作品創作的時代來理解文本主旨。小說描寫省城“老賈”被“四人幫”迫害一年后“在縣里當了書記”,不久,“就在省城當了一個很大的官”??梢娦≌f結尾應是上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初期,一幫年輕人炸掉了“遺璞”的合理性就顯而易見了。
2009年上海卷《春聲和春深》第12題:本文與《故都的秋》都寫了南北景象,其用意各不相同,請加以評析。從文本看,此文乃林斤瀾先生“經歷了滄海桑田”到了“老時”的思鄉懷舊之作,是借北國之景來襯托家鄉江南美好風情,抒發綿綿不盡相思之情。《故都的秋》作于1934年7月。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思想苦悶。1934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青島到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并寫下了優美的散文《故都的秋》。因此,《故都的秋》是以江南秋景反襯北國之秋的“清、靜、悲涼”,以此表達作者對故都之秋的喜愛之情。如果不從創作背景入手,兩文所寫的“南北景象”的“用意”就難以評析。
三、涵泳文本意蘊,探尋個性化閱讀
對文本的個性化閱讀和理解不能脫離文本,也不可肢解文本,斷章取義。探究題解答的范圍和深度,必須在深入探究文本意蘊的基礎上進行,而不能隨意談談“自己的”看法。《考試說明》明確要求“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意蘊,以及內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并具體指出要求從時代背景、人物形象、環境氛圍、細節描寫、語言表達等方面切人探究。
2008年全國Ⅲ卷《二十年以后》第14題:有人說鮑勃值得同情,有人說他罪有應得;有人說吉米忠于職守,有人說他背叛了友誼。你的看法呢?請就你認同的一種觀點加以探究。小說中的鮑勃重視友情,信守諾言;樂觀開朗,心直口快;但企圖逃避法律。作為警察的吉米,他原本是來赴約的,但發現鮑勃的特征與通緝犯相符,于是不忍心親手逮捕他,便想出了這個主意。這個結局有兩大出人意料之處,一是主人公鮑勃竟是個被通緝的罪犯,二是那個擦肩而過的警察竟是他翹首以盼的好朋友。題干中的4點,均有其合理性,圍繞任一點展開探究,只要言之成立即可,但必須要從文本意蘊出發。而有的考生竟然探究吉米“忠于職守”,是由于“警察是人民公仆”,這顯然背離了小說的文化背景。
2009年江蘇卷第14題:請探究都江堰蘊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幾層深意。選取文本標題設題,意味著對文本主題的多角度解讀。文本第一節的三個疑問,就較好地詮釋了文題,抓住它再結合倒數第二節“李冰的眾多后任,總會追蹤李冰的足跡……生前也許沒有立過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則不難把握都江堰蘊含“上善若水”的幾層含義。
再如2007年全國Ⅲ卷第18題:葉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馬,襟懷孺子牛”來自勉。依據傳記內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經體現了時‘圣陶的“孺子?!苯髴?,請簡要論述。題中明確要求“依據傳記內容”探究。
作者單位:江蘇省灌云高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