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一直使我們頭痛,有效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定會全面提升作文成績。
關鍵詞:寫作興趣;自信心;真感情
當前,部分學生厭惡寫作,寫出的文章或容量不足、胡編亂造;或觀點模糊論據欠缺;或感情虛假生拉硬扯;或選材缺新意,立意不深刻,等等。作為一線教師,如何有效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全面提升作文成績,筆者略書淺見,以期與同行共同探討。
一、生活積累不足
時下雖大力提倡素質教育,但升學考試的壓力不可小覷。教室——食堂——宿舍,狹窄的空間,相對閉塞的生活環境,使學生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豐富多彩的生活,情感之源枯竭。文章缺乏靈氣。加之各科作業壓力較大,又大大擠占了本來就少的閱讀時間,特別是邊遠地區的學生,條件就更差,好些學校沒有正規的圖書室、閱覽室,學生讀過的名著屈指可數,報刊閱讀量明顯不足。沒有生活的積累,導致寫議論文有觀點而缺充足論據;寫記敘文,選材了無新意。生活的單薄,思想的貧弱,積累的欠缺致使學生無“米”下“鍋”,怎不為難?
二、作文時受條條框框的束縛過多
作文教學,我們一直提倡“文以載道”,“文道統一”,立意要深刻。而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這“道”和“立意”?我們更多時候對“道”的評價是一個人的道德,是否品德高尚。而現實情況是,作為中學生,他們并不全具有我們所期待的那種成熟,他們的思想里不乏天真幼稚,他們分析問題有其獨特視覺和感悟,但受條條框框的束縛,寫作中難以抒真情,寫真話。如寫教師,似乎就一定要強調其奉獻精神,而如帶病上課暈倒在講臺上,寒冬深夜批改作業,自己經濟拮據,還向學生獻出愛心……總之教師“形象高大,完美無缺”,若此,作文才謂之“思想健康”。如果學生的作文只是一味迎合“思想健康,積極向上”,怕自己的作文膚淺片面,怕自己的作文立意低下,不深刻,長此以往,學生怎不畏懼并生厭惡呢?
三、作文的評改方式及考試時的實際評價影響了學生作文的積極性
作文評改方式有多種,作為語文教師都比較清楚,而在現實生活中,最普遍的操作方式還是教師筆批,工作量大,教師往往不堪重負,若不能及時批改或批改時評語未能切中要點,泛泛而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就會受到影響。
鑒于此,在教學中,我努力嘗試用些簡便實用的方法來指導學生作文,以期對學生作文現狀有所改觀。
一、在教學課文時。相機啟發,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在教學中“潤物細無聲”式的啟發教育比較有效。學生在中學階段會接觸到許多佳作,如《海燕》、《邊城》(節選)、《(詩經)六首》等等。分析課文前的作者介紹這環節很重要,教師有意識讓學生了解創作出這些佳作的作者的成長經歷,這在很大程度上能從感性上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幫助打消不會作文的顧慮。這些作者有的文化程度不高,甚至于沒受過正規教育,沒有學過寫作,但他們竟會寫詩。他們那“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精神,深刻影響了兩千多年來的文學發展。古今中外,像這樣寫出具有久遠魅力作品的人有很多。生活,是生活教會了他們。無一例外,他們都有深厚的生活積累和對人生的積極感悟。高爾基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自傳體三部曲就向人們昭示了他與社會親密接觸的各個側面;沈從文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闖北京等坎坷經歷,就是他進行文學創作的源泉。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中人,只要我們細心品味生活,放飛心靈,呵護真情,怎么會害怕寫作呢?學生的情緒是比較容易調動起來的,有了“可以寫”“不怕寫”的念頭,再適時布置題目讓他們“寫得出”。
二、充分利用課本、讀本資源,要求學生勤做讀書筆記并整理歸類
有不少同學由于積累材料少,作文內容空洞,其實,課本、讀本是一座豐富的寶藏,它取之不竭,用之不盡。課本、讀本內容皆是精選出來的范文。一篇優秀的文章,往往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態度、價值取向、審美情趣、個性風格等各個方面,品讀、整理課本讀本中的佳作就等于在同這些大師們進行心靈的對話,這對豐富自己的思想,學會深入思考社會思考人生有著積極的作用,對指導寫作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翻開課本、讀本,有四十歸隱的陶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和五十始舉進士的孟郊“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反差;有孔子、莊子“自古圣賢皆寂寞”的情懷;有屈原、司馬遷“天地蒼茫一根骨”的浩氣;有柳永、李清照“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意境;有李密的真摯情感;有歐·亨利人性之美;有魯迅對“國民性”的反思等等,通過同歸課本、讀本,不斷借鑒和吸納,積極感悟,提高品位,最終可達到豐富底蘊的目標。課、讀本應成為吸收人文精神的一大源流。
三、尊重學生的寫作個性,鼓勵學生抒發真感情
中學生思想活躍,解讀社會的好奇心強,積極性高,抒真情,有個性的創造是作文的根本標志。學生是有靈性有個性的人,作文應該展示人格的魅力,表現人性的復雜、燦爛。敢于說真話,文字表現“棱角分明”,其感情就自然真切,思維的角度就會自然延伸,變得有靈性。優秀作品之所以感人至深,那是因為它反映了豐富多彩的生活內涵,洋溢著濃郁的個性色彩。千人一面的干癟文之所以令人厭惡,那就是因為它丟失了率真的個性,背叛了神圣的自我。個性、真情的缺失,必然導致人文的流失、人性的扭曲。教師得給學生一個寬松、愉悅的作文心境,讓他們不受清規戒律的約束,說真話抒真情,我們要提倡價值和審美標準的多元化,杜絕文道背向,人文分離,在作文的磨煉中,不斷發現自我,完善自我。作文就是做人。
四、作文評改注重效率
教師改變一手“包辦”,全批全改的陳規,放手讓學生互評,對成績一般的學生難免會失控、盲目。找到教師筆批、面批、在教師指導下學生互批的最佳契合點,批改及時,保護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多以鼓勵為主,但切忌不痛不癢,泛泛而評。要針對性要強,通過指導,要讓學生明了自己寫作的優勢點,同時,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知道自己存在的問題及突破方法。
總之,只要我們找準了初中生作文難的突破口,經過科學的寫作指導,加之系列有序的訓練,我們不光會解決學生作文難的毛病,還會使孩子們品味到作文的快樂。
作者單位:河北省盧龍縣大橫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