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英語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同時也是對學生心理素質和文化素質的培養。那么,在閱讀課教學中應如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以達到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呢?
一、設計提問,激發學生積極思考
問題設計是閱讀教學的重要手段,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切入點。設計既有啟發性又能激起學生探討興趣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
教師設計問題,要緊扣課文內容,循序漸近。在解答的過程中,教師要啟發引導,以激活學生的思維。例如在教《Food ForThought》時,針對課文內容進行問答后,提問: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text?使學生思考我們應從中學習怎樣的為人處世態度。
二、授之以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教師的任務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教會學生怎樣學習。學生只有掌握了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接受新知識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1. 鼓勵學生積極參與
(1)營造寬松、和諧、融洽、平等的學習氛圍。
(2)留下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多講多動。
(3)讓學生就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分小組討論,以達到全員參與的目的。
2. 培養學生歸納理解能力
閱讀的目的就是要快速、準確地獲取信息,因而閱讀時不能逐字逐句地分析語法。教師可指導學生根據不同的閱讀材料采取不同形式歸納材料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如《The Titanic》中,一系列數字貫穿整篇文章,每組數字都是事件過程的關鍵,可讓學生根據數字線索進行歸納。
三、延伸英語閱讀空間
從培養閱讀能力的角度來看,僅限于課文的閱讀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經常提供難易適中、兼顧知識性和趣味性,又有時代特色的讀物給學生閱讀,并要求他們做相應的閱讀理解題,以拓寬閱讀內容視角,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四、閱讀教學應滲透人格教育
閱讀教學應結合教學內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政治思想素質。因此,教師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適時適度地滲透思想品德以及愛國主義教育。例如《Is money so important?》文章揭示了當前一些中學生貪圖享受,愛慕虛榮的心理,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大家:也許我們的父母不夠富有,但他們的勤勞誠實足以使我們驕傲。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及周圍人的實際情況,談一談自己的看法,討論我們應以什么為榮,什么為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榮辱觀、價值觀。
作者單位:河北省懷來縣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