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人認為,讀書嘛,多簡單的事啊,誰不會呢!可是要想真正地讀好,讀懂,卻遠不是想象中的那樣容易。就此,我倒想談幾點小建議了。
《鳥的天堂》是一篇老教材了,選自巴金的《旅途筆記》。上個世紀的20年代,巴金先生由于上海生活的苦悶和壓抑,在游歷了南方幾省后,將他的所見所聞所感,特別是對新生活的向往,寄予他的這一組文章中。現在,引導學生來學習這篇堪稱經典的散文,我們固然不必挖掘過深,但也不能僅從文字到文字而流于浮泛。
為了讓學生不僅欣賞到文字的優美,而且能從中得到美好情感的熏染和心靈的凈化,我嘗試著指導學生通過分層閱讀,步步深入地去理解、感悟。
一、略讀。整體感知
略讀是一種很有價值的閱讀方法,要求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感知語言文字中所含的信息量,并從整體上把握閱讀材料。
通過略讀,我們可以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可以了解事物主要特點。抓住文章主干后再讀,即應認識到所見景物的不同特點。略讀也是速讀。在信息量不斷加大的今天,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處理、整合出相關的信息,不講究閱讀的速度,往往會事倍而功半。
二、精讀,品味欣賞
葉圣陶先生說過:“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兩者既是“主體”與“補充”的關系,又是“準備”與“應用”的關系。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都要求精讀。
朱自清在談語文教育時也曾說:“閱讀有時候不止于要了解大意,還要領會那話中的話,字里行間的話——也就是言外之意。不能讀得太快,得仔細吟味,這就需要咬文嚼字的功夫。”
精讀,要完成的任務是全面的,不是單一的,所以在部分與整體中,須循環往復數次,對文章進行研讀。引導學生理解榕樹和鳥兒的聯系,體會作者兩次經過鳥的天堂的不同感受后,從而悟出“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鳥兒在這世外桃源中,與這里的草、木、魚、水、人和睦共處。生命在這里融匯,一起唱響了和諧的自然贊歌。
而這一切,正是文學作品給人帶來的共鳴和享受,帶來了一種精神的頓悟,一種智慧的升華。
三、美讀,積累汲取
如果說略讀和精讀注重的是學習的過程,輸入的過程,那么美讀強調的是一個心理的過程,是一種較高層次的朗讀,是表達美感的需要。文學作品中澎湃的愉悅、悲愴、熱烈、閑適,律動的節奏,流淌的精美,不能說是纖毫畢現的,而學生從中受到的熏染,所獲得的生命的啟示,因個人的生活體驗也隨時隨地變化著,因此表達的方式也有不同。我們應該允許學生以他們的方式,或淺吟低唱,或慷慨激昂,盡情地流露、宣泄。
在文學作品中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文學教育,使之具有一定的文學素養,既是語文教育的需要,也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需要。
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具有雙重目標,一是語言教育目標,一是文學教育目標。把文學作品當作普通的記敘文來進行教學,忽視文學知識的傳授和文學欣賞水平的提高,是失之偏頗的。文學作品形象性強,語言凝練生動,感情豐富,易于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情感因素和理智因素并重,通過閱讀文學作品來認識社會,認識人生。教師要根據文學作品的不同類型(詩歌、散文、小說等),挖掘其語言因素,注重語言的感悟,引導學生去體味、欣賞、模仿乃至創造。我們要利用好文學作品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引導學生通過誦讀深入理解作品的內涵、神韻,欣賞作品的成就,學習作品的語言,使自己的語言也趨向高雅。
“文學是一種充滿了心理學意義的文化。這種心理學的意義,具體而生動,表現著一種實在的生活的價值。”它們歷久而彌新,給人以美的享受。通過多層次的讀、悟,感受他們對生命的體悟和回味,相信收獲應是多方面的。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縣蓮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