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平常上政治課一般是滿堂灌式教學法,學生像是在聽佛經一樣,毫無興趣可言,再別說愿學政治課了,所以怎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參與進課堂中來,成為每一位教師的研究課題,那么案例教學法就是課堂教學的一種探索。它一改以往的說教式教學的模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從而提高了他們的積極性。實踐證明,運用“案例教學法”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 加深理解所學知識。研究表明,人們通過語言形式從聽覺獲得的知識能記憶15%,從視覺獲得的知識能記憶25%,而把聽覺和視覺結合起來,能記憶的內容達65%。在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堂中,學生盡管能夠記住所學的理論知識,但這僅僅停留在書本上的理性思維的認識和收獲,是一種單一的、靜止的、孤立的抽象認識。而案例教學法通過視覺材料,經過分析,將書本的理論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并利用理論分析說明復雜多變的社會現象,獲得的收獲會很大,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會相對深刻。
2. 培養創造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案例教學法要求學生直接參與對案例的分析、討論和評價,這就為鍛煉、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造能力創造了條件。例如,在講到保護環境知識時,首先口述2002年前幾個月,北方多次受到沙塵暴襲擊的例子,然后向同學們提出四個問題:第一,這個案例反映了我國目前存在什么問題?第二,北方多次沙塵暴襲擊的原因是什么?第三,你認為國家應采取什么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第四,面對這個問題,作為青少年學生應做些什么?讓學生圍繞這些問題展開討論,討論后同學們提出了許多看法和大膽構想,有些觀點還會出乎教師的意料。這樣會大大地增強教學實效性,提高教學效果。
3. 縮短理論與實際的距離。學校是學習的小課堂,社會是學習的大課堂。案例是現實問題的縮影,它能把大課堂中的真實生活引進小課堂,通過展現一些真實的典型問題,讓學生進入案例情景,設身處地地做出反應,為他們提供一種不用真正深入實踐,但卻在短期內接觸,并處理到大量的實際問題的機會,從而縮短理論和實際間的距離。如在講“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時,可選用石兆彬貪污受賄的案例。石兆彬雖官居中央候補委員,福建省省委副書記,但他觸犯了法律,仍受到法律的制裁,這樣講更具有時效性和說明力。
4.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政治課教學理論性強,枯燥乏味,單憑教師講解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運用案例教學法可以提供生動、逼真的正反案例和由簡單到復雜的案例,給學生造成身臨其境的感覺,加深感性認識。另外,在民主和諧的討論氣氛中,學生大膽交流,有較大的自由度和較多的展現自己的機會,在沒有壓力和顧忌的良好心態下進行學習探索,容易產生學習興趣。如在講解“公民作為納稅人應依法自覺納稅”時,可選用馮小剛拍攝的《甲方乙方》后納稅的正面案例和廈門特大走私案偷逃稅款300億元的反面案例。選用學生較感興趣的案例,會變學生苦學為樂學,變厭學為愿學,變被動地學習為主動地學習。
當然,案例教學法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雖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并不意味著事例運用得越多越好,這樣會把政治課上成“故事會”。相反,應圍繞所授知識點精選事例,做到有的放矢,所引事例與知識點應有機結合,而不是事例的簡單堆砌。
總之,案例教學法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宗旨,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它實質是屬于研究性學習,能變被動為主動,變注入式為啟發式,因此,我們在政治課教學中應大力推廣。
作者單位:河北省北漳淮鄉北內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