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發展,是人自身的問題,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問題。現實中,不少人把人的全面發展等同于人的實踐能力的提高,以人的物質創造力的強弱來衡量人的全面發展的程度。殊不知,這只是片面上強調人的發展。我們知道,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于是,“認識自我”、“人的全面發展”等命題,又以新的意義召喚著現代人,認識自我,發展自我的呼聲匯成一股新的人本主義浪潮。本文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從人性理論的角度,對人的全面發展作一番簡單的探討。
一、人的全面發展的前提:本能的有效社會化
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建立在人性的基礎上。對于什么是人性,至今未有明確的定論。而且一些關于人性的定義,如人性本善等都是人的具體社會行為的評價,根本沒有上升到理論層面。從字義上理解,人性應指人的屬性。并且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人性是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沒有社會化過程,人與動物只有形體之別,而無本質之別。只有通過社會化,人才可能成為與動物相區別的人。比如世界各地一些關于狼孩的報道告訴我們,當一個人喪失了社會化的環境,那么他就不具備人性。因此,我們在此把人性定義為:人性是人的本能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通過社會的強化而形成的。
二、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追求人性的真、善、美
完美的人性是真、善、美的統一。人性之真是人的本質顯露的一種理想的自然狀態;人性之善是社會化的人對自身行為進行有效調節的最高價值;人性之美是真與善有機結合的形象化。真、善、美分別從不同方面體現人性真諦,展示出人性的迷人光彩。因此,追求人的全面發展,也就是追求人性的真、善、美。而人性的真、善、美又是三個各自獨立又互相聯系的范疇。真,是指人們在認識世界及自我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中達到的預期目標,是人們在道德領域內辨別好與壞的尺度,它們分別與人的意識活動中的知、情、意三個方面相聯系。美離不開真與善,它是真與善相統一的感性形象。但是,人性之真不等于人性之美,它指人性客觀實在性;人性之善也不等于人性之美,它指人性道德范疇。人性之美也不等于人性之真與人性之善,而是在人性真、善的基礎上,把二者有機結合,通過人的機體、人的言行以及外界具體事物使之成為可感的形象。我們所追求的全面發展,應該是人性真、善、美的水乳交融。
三、人的全面發展的途徑: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的協調
個人本位論認為,人是社會的主體,人就是目的,社會的需求只不過是個人需求的集中反映,社會應以適應、滿足個體的需求為主,那么,人的本能的社會化,就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發展,造就一個個獨具個性的有充分創造力的真正的“人”。而社會本位論則認為,個人的發展是建立于社會發展的基礎上,社會就是目的。社會不發展,難以保證個體需求的滿足。所以,應當按照社會需求促進個體社會化,使自己成為社會需要的人。人的發展最終是為社會服務,人的本能社會化,應該有雙重任務,既使人獲得全面發展,也使人成為社會需要的合格公民。如個人本位論的提出,往往處于新舊社會之交,或社會發生急劇變化之時,因為舊社會最大的不合理,就是束縛人性,扼殺個體的需要。社會被少數人操縱著,人成為社會的工具,實質成為少數人的工具,這是人所不能容忍的。文藝復興運動,就是要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都從神學的束縛下解放出來。他們的口號是:“我是人,凡是人的一切特性,我都具有。”教育就是培養能力、知識、思考與體力都能得到發展的新人。在啟蒙時代,個人本位是對當時的封建專制教育的激烈抗議,盧梭尖銳地指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無往不在枷鎖中。”人類的心靈像格勞卡斯的塑像那樣,已被氣候、海水和暴風雨把它的形象改變到這樣程度,以致它已經不像一個人而像一個野獸了。他認為教育就是把人從扭曲人的本質的不合理的社會中解放出來,恢復其自然的天然,也就是說,在他的“個人本位”的思想里滲透了變革社會的革命思想。
一個國家的振興和民族素質的提高關鍵在于使組成社會的每個人在個性創造力、道德品質等方面全面發展,人們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如果忽略人的自身的發展,這樣的發展不僅是片面的,而且是不可能持久的,還會使社會畸形。因此,如果人要使自己獲得全面發展,必須在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中找到一個平衡點,個人的發展應考慮到社會的需求,社會的發展要給個人的發展留下理想的空間。
作者單位:貴州省畢節市撒拉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