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剛畢業的語文教師初次接觸到作文教學時,或許會感到很茫然,現就結合我十年的語文教學經歷談一談在作文教學上的一點感悟。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要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習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在教學中,我感覺到大部分學生以為作文太難寫,沒有靈感,找不到素材,絞盡腦汁也不知道該寫什么,對作文失去信心,不樂于寫作文,我覺得造成這種局面與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態度、教學方法有著直接的關系。作為教師,如何調動農村小學生積極性,培養農村小學生作文的興趣,發展農村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呢?聯系我的教學經歷和實踐我覺得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作文要與生活相結合
葉圣陶先生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現實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小學生作文的思想、觀點、感情及一切材料都來自現實生活。小學現行課程安排一周僅有兩堂習作課。于是小學傳統的一篇作文教學往往是分兩課時完成。要求學生在八十分鐘內于教室完成,指導擬稿,修改、謄寫。似乎學生習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貯存于大腦之中,習作時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這顯然是不現實的。況且“倚馬可待”的奇才自古以來有幾個?更何況剛剛學寫的小學生。這樣看來,學生在習作指導的課堂“無話可說,無話可寫”應是情理之中。從這個角度看責任不在學生,而在于教師,是我們教師使學生遠離了豐富多彩的習作源泉——生活。因此我們習作教學首先打破“一篇習作教學就是兩課時的習作教學”這沿襲了幾十年的做法,而讓我們的習作時空飛出課堂,走進學生的生活。因此我們習作指導首先要“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比如我們可以在作文課前一天,一周,甚至幾周讓學生明確習作的要求,放手讓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構思,充分擬稿。因此,一篇習作的練習的周期不是兩課時,而應根據具體習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以是兩周,甚至一個月。學生所寫之作當然不是“空話”與“套話”,而是他們眼中的世界與生活。葉圣陶又說過:“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豐富而不枯燥,溪水自然活潑地留個不停。”學生寫作的內容一定要貼近他們的生活實際,針對學生的經驗和興趣,這樣才能真正調動學生作文的積極性。
二、作文要與自然相結合
小學生的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占據豐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文的興趣在具體形象面前、具體的情境之中也更易激發。農村的小學生,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如畫的大自然就是他們的搖籃。讓同學們擁抱大自然:看綠樹紅花,聽百蟲啾啾,吸新鮮空氣,享拂面清風;春之綠、冬之雪,夏之泳,秋之游。讓同學們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盡情玩耍,深深地體驗到大自然之美!
當學生心盈自然之美時,我只要稍作點撥,如問:玩得高興嗎?美嗎?你喜歡嗎?說說好嗎?學生躍躍欲試,爭相暢敘心中之美。因為這不是冥思苦想地作文,而是在敘述享美之樂,學生思維特別活躍,有感而發,描述心中美麗的家鄉。同時也陶冶了情操。
三、作文要與勞動相結合
把作文教學與勞動有機結合起來。學生在勞動中,親身通過實踐,即可逐步培養起熱愛勞動、尊重勞動成果的思想感情。養成愛勞動的習慣,通過寫作使學生在勞動中的感受進一步升化和提高。
以上就是我在作文教學上的一些理解和感悟。我相信教師只要在新教學理念的沐浴下,引導學生立足于生活實際,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新理念的指導下,再給予學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導,給他們表達的自由和空間,寬容每個個體的個性,一定會改變不愿意寫作文的局面,每個人都會樂于作文,樂于表達,讓作文成為學生表達生活、體驗生活的一部分。再也不把作文當作負擔去對待了。只要我們經常運用各種方法,去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為學生創設一種寫作氛圍,經常為學生提供寫作素材,教給學生寫作技巧,就能夠使學生的作文化難為易,化怕為喜。這樣定能幫助同學們找到習作的活水,使學生的習作呈現出盎然生機。以后,學生就不會“談作文色變”,而是愛作文沒商量。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縣湯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