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痛的現實
百年一遇的干旱,河流干涸,水庫見底,大地開裂,“童子軍”上陣背水抗旱,這一切給一直以自然資源豐富自詡的西南地區上了慘痛的一課。或許不久的將來,雨水會回歸這片干澀的土地,但是不管怎么樣也沖淡不了這次災害在人們心中留下的陰影。
氣候異常
我國西南地區屬于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如果氣候出現異常,來自海洋的季風無法到達這里或者勢力較弱,來得晚走得早,就極有可能造成干旱。對于這個問題,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氣候專家許建初給出了耐人尋味的答案:“云南百年大旱是存在必然性的偶然事件。可以說,極端天氣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增大,是全球氣候變化造成的。不僅僅是旱災,各種應接不暇的極端天氣也蜂擁而至。就比如“北方下大雪、南方鬧大旱”這樣的極端反常天氣就在我國越來越頻繁地出現。關于云南旱災的成因,學術界給出了一個普遍的結論:全球氣候變暖,太平洋厄爾尼諾現象加劇破壞了大氣結構,造成海洋季風無法登陸形成降雨,許建初支持這個觀點。
特殊的喀斯特地貌
還有一個不能忽略的因素,我國西南地區石灰巖廣泛分布,形成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喀斯特地貌,這著實為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近年來旅游業也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但是從自然角度來看喀斯特地貌,大部分地區植被覆蓋差,巖石裸露,不利于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大氣降水容易以洪水的形式白白流走,并且喀斯特地貌的地區地下有大量地下溶洞、地下暗河,地表水不易存留,導致該地區水資源豐富但是地表水并不太豐富。當然在這百年不遇的大旱面前更是“捉襟見肘”。
偶然中的必然
中國南方地區降雨量大、氣候濕潤,群眾“靠天吃飯”意識根深蒂固,對水資源的高效利用不夠重視。有些群眾祖祖輩輩就居住靠近水源的地方,洗衣做飯種菜的水取之即來,他們對水資源的節約意識有待提高,對于水資源的憂患意識薄弱。當地政府和群眾沒有做到“未雨綢繆”。
從某種意義上說,西南地區并不缺水。這里的水既多又少,一對看似矛盾的現象背后,折射的是當地工程性缺水嚴重的現實:因為缺乏必要的水利設施,大量的雨水蓄不住,地下水用不上,大量的水資源年復一年地白白流淌。另外地下水開發利用不夠,造成了干旱到來時臨時抱佛腳地打機井的被動局面。
小農經營的弊端,中國農業期待規模化經營
分田到戶極大地摧毀了農村水利基礎設施。水利是農業的生命。新中國成立之初,農業合作化深入推進、農田從分散到集中、農民被組織起來之后,集體經濟就發揮了巨大的威力,開始廣泛興修水利,加強水利基礎設施的維護。基本解決了靠天吃飯的問題。現在田被分了,集體經濟瓦解了,自個忙自個去了,誰還來進行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與維護呢?
分田到戶阻礙了先進節水技術的推廣。大水漫灌是一種高消耗的灌溉模式,極大的浪費了寶貴的水資源,但又是一種非常符合小農經濟的灌溉模式。出現這種灌溉模式的根源在于農村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逐步荒廢,而村級組織又無法組織農民進行水利設施維護。科學家發現,普通灌溉模式中,80%是被蒸發或被土壤吸收了,而真正需要水的只是農作物的根部而已。于是,滴灌技術出現了,用PVC管直接輸送水滴到植物根部灌溉,節水效果明顯。以色列是開展滴灌最普遍的國家,猶太民族在環境遠遜于我國北方的沙漠地區,卻創造了先進的農業產業。分田到戶了,小農經濟無法承載大規模節水技術的推廣。滴灌技術的前提是農業生產規模化,這樣才能做到集約發展。
分田到戶摧毀了農村抗擊自然災害的組織能力。在目前鄉鎮政府、集體經濟瓦解、村級組織負債嚴重的情況下,所有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均要靠市場化手段,這個成本是驚人的,中間更經歷了層層轉包。況且,國家是沒有能力承擔所有的水利建設任務的,這是一個天文數字。
正是這些自然的,人為的因素導致了這次旱災。大自然的力量雖然不可抗拒,但是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一定能夠順應自然規律,找到對策,渡過難關。
作者單位:河北玉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