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多年的中學數學教學中,我一直在苦苦求索一個問題:中學數學教學的根本到底在哪里?每一次教育改革、高考改革和課程改革都似乎在回答這個問題,但就自己的實際教學而言,這個問題的答案一直都是若隱若顯。站在全面徹底的教育改革——新課程改革的門口,覺得可以對這個問題作以思考和解析了!
關鍵詞:學生;思維;學習;方法
數學是思維科學,會思維幾乎就是會學習的全部,所以引導學生學會在做中思維,進而學會學習是實現教學高效的重要步驟之一。
動手是思維的先導
思維并不是只動腦,而是要善于動手。因為除了少量的所謂天才,心算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不動手,稍復雜的問題就會想不下去,就會做出自己不會或無法解決而停止思維。相反,如果讓動手先行,那么寫出的東西就會成為大腦思維的延伸,大腦就會在新的起點更深入地“鉆探”,這時就會發現原來感到很困難的問題,其實也不過如此。經常動手,讓動手成為習慣,就會發現自己的思維越來越清晰,解題突破能力越來越強。
示范是思維的“心路歷程”
在講一些有難度的題目時,我總是盡量還原自己最初是如何展開思維的,看到了怎樣的條件,聯想到了哪方面的知識,什么方法,產生了如何的判斷,進而有了怎樣的解題行動,包括自己思維過程中的挫折和失敗都講給學生聽,讓學生真真切切看到具體的思維是什么樣的,消除學生對思維過程的神秘感,增加自己也會想的信心,并在大膽的思維實踐中逐步學會思維,提高自己的數學思維品質。事實上在很多時候,自己的想法并不比學生的想法高明,但說出自己的思維過程對學生學會思維確實是非常重要的。
總結有利于學生學會思維
在解題教學的過程中,我適時地把羅增儒教授總結的解題思維三部曲“有用捕捉、有關提取、有效組合”講給學生聽,學生感到思維過程幾乎成了可以觸摸的有形實物,對學生形成有序思維的習慣有非常好的引導作用。結合解題實踐適時地講一些數學思想方法和解題原則,讓學生總是站在思想方法的高度進行解題思維,經常做這樣的訓練,可以大大提高學生解題思維能力和品質。
學會學習就是學會用辦法和想辦法
有辦法就用,沒有辦法就想。這樣在拿到一個題目時首先就會在大腦這個倉庫里檢索看有沒有現成的方法可用,有則用之,沒有時才作為一個新問題研究它的破解之法。為了讓“想辦法”成為學生的一種學習習慣,我要求學生做題時要以“研究的姿態、研究的心態”去做,而且不僅僅是“做題”,要達到“做數學”的程度,數學內容的學習也要按問題解決來進行,讓研究的氣息貫穿數學學習的全過程。
學會數學就是學會處理
學思維就是學怎么想,學處理就是學怎么做。怎樣才能學會解題?研究典型題解的處理方法是學會解題的重要途徑。有了這樣的思維,學生在讀書上的例題解答或參看試題的標準答案時就能抓住要領,知道重點該看什么,包括上課聽講都知道主要是聽(看)老師或同學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目的明確了,學習效果就上去了。
概念教學是數學教學的重點,也往往是難點,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對一個概念有全面而深入的認識,從而容易把一些相近(相似)概念混淆,對此我給學生概括出“學習就是知道并區別”。學習數學概念,首先你得知道是什么,并能區別不同的事物。由此產生了“抓相似、找差別”的記憶方法,把若干個東西一起記憶,想同的地方先記住,關鍵是記其中的不同之處,類似于數據存儲技術中的壓縮,我稱之為“打包記憶”,學生據此很快搞清了許多概念,而且覺得學習其實也可以很輕松。
對學過的東西做“個性化”概括
用富于自己特色的精煉語言對所學的知識方法進行概括,得到類似順口溜或口訣的詞句,讓知識方法從眾多的、冷冰冰的課文敘述中突顯出來,變得活潑生動,易于理解和記憶。教學中我自己率先垂范,對許多東西進行了自己的“個性化概括”,并在教學中運用這種概括作表述,得到了學生普遍的接受和歡迎,讓學生不同程度地從這種概括中感受到了學習的輕松與自在。
總之,在多年的數學教學中,我注重學生不僅要“做數學”,而且要“說數學”,即一個數學內容學習過后要能用自己的語言把它復述出來,要能把解題過程講述出來。通過“做數學”和“說數學”活動的交替配合訓練,學生的數學思維初步形成,學會學習,實乃素質教育之根本也。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希平,談如何提高數學常規課的教學質量[J],中國數學教育2009(3)
作者單位:陜西省延安市宜川縣宜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