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學生,尤其是高中文科生,他們中的不少人最不愛學數學。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他們放棄這樣重要的一門基礎課呢?筆者采取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的方式獲取了一些信息。
在個別訪談中得知,從應試角度上看,文科學生雖然知道高考數學成績占總分的20%,但他們認為可用提高文綜成績來彌補數學成績之不足。
難怪教文科數學的老師們怨聲載道,說學生的數學底子太薄,提高教學質量難于上青天。
平心靜氣的說,這個責任主要還在教師身上。學生對數學不感興趣,就不可能學好數學。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不是生來就有,而是后天培養的。筆者從多年的教學中總結出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點滴方法。
一、舉名人名言,講大道理。使學生明確學習數學的目的
1. 數學是思維的科學
數學是一門思維的科學,思維能力是數學學科能力的核心。“數學能夠啟迪、培養、發展人的思維。雖然也有其他學科或其他方式可以培養人的思維,但在深度、廣度、系統性等方面,是無法與數學想比的?!?br/> 如果一個學生光在實用性上大做文章,那就是對數學的偏見,是對數學之功用的一無所知。
數學老師應向學生適當講一些數學史,幫助學生認識數學是一門思維的科學,它對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有著重要的作用。
明朝的徐光啟在《幾何原本雜議》中指出:“人具有上資而意理疏莽,即上資無用;人具有中材而心思縝密,即中材有用;能通幾何之學,縝密甚矣,故率天下之人而歸于實用者,是或其所由之道也?!?br/> 無論是《數學教學大綱》還是《數學高考考綱》,都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作為重點之一。一道數學題的解答,需要審題判斷、演繹歸納、假說歸謬、推理論證,做到邏輯嚴密,推理合理、縝密,語言精煉。猶如一篇論點明確、論據充分、說服力極強的論說文。
2. 數學與人文科學的關系
要讓學生懂得,從事人文科學的人需要有相當的數學知識,這與從事自然科學的人同樣需要有相當的漢語言文學知識的道理相同。
一位在人文科學方面卓有成就的朱正先生說:“我在學術方面所做的工作,憑仗的也就是當年數學‘體操’所訓練出來的思維能力。我的一本《1957年的夏季:從百家爭鳴到兩家爭鳴》,程千帆,先生看了,許我為漢學家,說那本書深得段戴錢王之妙,卻不知道其實是得益于數學的?!?br/> 即使一個人“從事的幾乎是同數學沒有什么關系的職業,原來的代數幾何三角中的定理定律幾乎都忘了”,(朱正語,同上)“而數學對思維的訓練還是有用的,這才是數學最廣泛的‘實用性’。這才是我們要學數學的主要原因?!?br/> 當代文學家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諶容的中篇小說《人到中年》,感動著一代人。在《詩學》中,“亞理斯多德根據人類活動的區別,把科學劃分為三類:第一類為理論性科學。包括數學、物理學、形而上學等;第二類為實踐性科學,包括政治學、倫理學等;第三類為創造性科學,包括詩學和修辭學。”作家和文藝理論家們對數學、醫學如此熟悉,可知他們在中學時代沒有偏科,他們的杰作無異也得益于數學的思維。
這些例子不也印證了朱正先生的著名論斷了嗎?
二、結合中學數學中的數學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從外表看,抽象、枯燥,一旦鉆進去,就會有不少的樂趣。如中小學數學中的平面鑲嵌美、三視圖美、對稱美、數形結合美、黃金分割美,旋轉美,數列中與生物有關的斐波那契數列,立體幾何中的球面距離與航線,球和平面間的關系與地理學科中經緯度、赤道平面、黃道平面,黃赤交角,等等,真是不勝枚舉。
如果我們的教學不是刻板地講概念、解例題、改作業,而是在教學中盡量把這些千姿百態的數學美挖掘出來,展現給學生,把概念的嚴謹性與解題的靈性有機的結合起來,而且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授課,我們的教學就會充滿生機、令人陶醉。我們的教學質量何愁不會提高?
參考文獻:
[1]單瑼,中學數學教學參考,數學是思維的科學2002年第7,期
[2]朱正,字紙簍,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羅念生,詩學>譯后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作者單位:甘肅省臨潭縣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