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教師職業的分析,探討教師價值形成的職業背景,從而建構起教師職業與人生價值形成之間的內在邏輯,為教育管理者規范教師行為和評判教師修養提供了內在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職業;價值取向;教師勞動
生活中人們因為對教育這一職業的重視而重視教師這一群體,由此可見二者關系密切,教育這一職業的發展孕育了教師這一特殊群體,同時,教師價值的實現又離不開這一特殊的職業。所謂教師價值就是教師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產生并發展起來的教師與學生之間本質關系的概括,其主要特征是具有相對性、導向性和社會歷史性等,下面,就從這一職業的特殊內涵來探討教師的特殊價值,既有深刻的現實意義,也有深遠的社會歷史意義。
一、教師價值職業取向的結構分析
教師的潛在價值,是一種可能的價值,并非實際意義上的價值。就是說作為教師雖有一定知識、技能、經驗、修養、德性等,但未能較好地參與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對學生沒有帶來積極影響,盡管有價值,也是一種潛在可能的價值。相反,教師的顯性價值,即教師的勞動對學生、家長乃至社會產生一定影響。在教師創造這一價值的過程中,因為需承擔校內勞動、家庭勞動、社會勞動,在勞動時間、空間、強度以及業余勞動的必須性等方面都是大部分其他行業所不能比擬的。因此,教師享有不低于或者高于國家公務員的工資水平是由其勞動特征及與此相關的勞動價值所決定的,而決非其他,生活著的教師,有經濟、政治和社會多方面的需要。因此,教師價值又有經濟價值、政治價值和社會價值之分。
二、教師價值在教學實踐中的現實分析
作為價值客體的教師,是具備一定知識、技能、經驗、修養、德性的專門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人,相應的作為教師價值主體就是學生。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認知需要、審美需要、道德倫理需要等多種需要。價值客體應滿足價值主體,因而,教師價值就只有通過學生來體現,其體現的過程就是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及其結果。其實現有兩種情況:(1)是正價值,即教師將其知識、技能、經驗、修養、德性等通過教育教學實踐活動,言傳身教,以滿足學生的認知需要、審美需要、道德倫理需要等等。正價值是教師自我價值的真正體現。(2)是負價值,即教師的知識、技能、經驗、修養、德性等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未能滿足學生的認知需要、審美需要、道德倫理需要等等,相反給學生以負面不良的影響,甚至給學生身心發展造成傷害。教師價值以教師作為價值主體,其價值客體便是學生、家長和社會。教師是人,有多種需要,也希望能得到滿足,其滿足主要源于價值客體的學生、家長和社會。教師勞動有不同于別的職業勞動的特點,其勞動對象是學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活生生的人。
三、教師價值在職業取向上的主要特征
首先是相對性,教師價值的相對性指學生需要與教師素質之間構成價值關系是有條件的,表現為主客體關系是相對的。現在的教師是過去的學生,現在的學生可能會是明天的教師。從視角轉換看,學生是主體教師就是客體;教師是主體,學生就是客體。不同的主體可跟同一客體構成不同的現實價值,同一主體對不同客體或對同一客體也會構成不同的現實價值。不同的學生對不同的教師或對同~教師也會構成不同的價值。同一教師可滿足學生不同的需要,而作為學生也有不同的需要,且學生的需要是在不斷變化的。因此,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的教師價值便具有相對性。
其次是導向性或指向性,導向性或指向性是教師價值最突出的特征。教師價值的導向性特征可以表述為教師價值具有行為動力的功能,這一功能借用波普爾的分析,動力充當行動的“引擎”,期望充當“瞄準鏡”,支配傾向最終表現為“終結目標”。教師價值的形成最終決定于學生有什么需要及其滿足,學生需要既是教師價值的動力和目的,又是教師價值的尺度。這說明,學生需要是形成教師價值的主體深層內容,沒有學生的需要就無所謂教師價值。
教師只有在深刻理解自己的職業,弄清了自身價值、價值實現及其特征后,才能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更好地履行職責,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需要,以實現自身的價值。
作者單位:貴州省畢節市對坡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