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討初中歷史教科書中一些語言表達模糊的課題。以漢武帝時期經學思想的變化為主題,分析思想變化的歷史淵源、內容與實質、特點、影響
關鍵詞:經學;變化;實質
作為從事初中歷史教學十多年的教師,在教學中發現自認為教科書中有些確實需要引起同行們注意的內容。在七年級(上)歷史(華東師大版本)的《第11課統一國家的鞏固》中漢武帝時期鞏固大一統局面的文化措施是教學重點之一,因此應該詳細說明。但是,教科書中只是敘述漢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做法:弘揚儒學,興辦太學。最初,幾個教師都認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禁絕儒家以外的各家,單純宣揚儒家思想。就此本^對漢武帝時期的經學思想進行了認真的探討,以下是經學思想整個過程和實質。
一、漢武帝時期經學思想變化的歷史淵源
(1)社會狀況:經過文景之治的治理,西漢社會出現了經濟繁榮的景象。然而,由于漢初實行分封制的結果,到文帝、景帝以及漢武帝時期,中央集權與地方封建割據勢力,豪強地主連同富商大賈之間的矛盾,已經成為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其實質是堅持中央集權的地域化封建制和堅持帶有奴隸制殘余的血緣宗親分封制之間的矛盾。此外,農民與地主的矛盾作為封建社會的基本矛盾已有所發展。此時與北方匈奴的民族矛盾也已發展到非解決不可的地步。
(2)儒學的變化:自秦始皇打擊后,儒學在消沉的同時也逐漸發生變化,開始放棄了許多舊的成見,如等級分封。董仲舒于是對儒學進行改造,淡化甚至摒棄了以仁德為核心的民本觀,而以陰陽五行為構架,廣泛吸取了先秦諸子百家思想,提出了“天人感應”和“大一統”學說。這樣構筑了—個能夠服務于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新儒學體系。經過漢儒的改造,儒術與武帝所面臨的形勢和任務逐漸相適應。
(3)思想活躍:西漢前期學術上占主要地位的是黃老思想,統治者以此為指導制定了修養生息政策,但儒家地位正在逐步提高。劉邦本人也逐漸重視儒家思想,惠帝是位“寬仁之主”,文帝時,“使博士諸生刺《六經》中作《王制》,謀議巡狩封禪事”,并開始征用文學之士為官;景帝時雖不任儒者,但儒學在民間流傳,為武帝時獨尊儒術奠定了基礎。
到漢武帝時代,經過70多年的休養生息,民生凋敝的狀況得到根本改變,繁榮富強的大一統局面已經形成。因此,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方針政策已不適應從政治上和經濟上進一步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統治者的需要,思想上的統一也成為迫切要求。
二、分析董仲舒儒學思想的內容與實質
董仲舒經學巨著《春秋繁露》,并上《天人三策》的三種論述。
(1)“天人感應論”
董仲舒鼓吹“天人感應”說。他宣揚宇宙萬物都是“天”所生,天是“萬物之祖”、“百神之君”,而且“天亦人之曾祖父”。這即是說,天不但是萬事萬物的祖先,而且人也是天生的。所以,人的形體精神現象都是由天派生出來,而且人也是天生的。他說:“首奔而員,象天容也;發,象星辰也;耳目戾戾,象日月也;鼻口呼吸,象風氣也;胸中達知,象神明也;腹胞實虛,象萬物也?!币虼?。天同人一樣也有感情變化,即“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br/> 他還作了荒謬而又繁瑣的比附,認為天有十二月,故人體有十二大骨節,天有三百六十六日,人有三百六十六個小骨節(實際人體僅有二百零六塊大小骨骼)。結論是“天人一也”,天和人一體相連相互對應的。以此為據,他宣傳為皇帝的權力,并非人力而是天命決定的,即所謂的“君權神授”說。他說:“臣聞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碧岢鼍龣嗌袷谡f的目的就是要在人間樹立一個絕對的王權。他解釋道:“王”字的三畫代表天、地、人,一豎是貫通天地人。只有王才能通天地人,所以“《春秋》之法,以人隨君,以君隨天道”;并提出“天子受命于天子”,主漲“大一統”,以“強干弱支”、“大本小末”作為處理中央與地方的原則??梢?,在天人關系問題上,《春秋繁露》帶有濃厚的目的論傾向。
(2)人性論
在人性論問題上,《春秋繁露》首先把人性問題同天人感應問題結合在一起。他說:“天地之所生,謂之性情”,“身之性情,若天之有陰陽也,言人之質而無其情,猶言天之陽而無其陰也”;“身之名取諸天,天兩有陰陽之施,身亦兩有貪仁之性,天有陰陽禁,身有情欲椎,與天道一也?!痹诖嘶A上。提出了他的性三品的理論。即把人性分為圣人、中民和斗筲三類:“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中民之性如繭如卵,卵待覆二十日而后為雛,繭待繅以涫湯而后能為絲,性待漸于教訓而后能為善。”
董氏的本旨在于教民成性,這里作為教化對象的中民,是包括統治階級的廣大成員的。斗筲者為少數為少數極惡之徒,經過教育也不能轉化為善,只好存而不論,故稱其“不可以名性”。圣人先天即善,也是極少數,也不能作為一般人性的代表,故也稱其“不可以名性”,但又必得樹立一個理想化的善性作為教民的標準,樹立一個人格化的善性作為教民的主體,故雖不可以名性。卻不能存而不論??梢姡瑥母旧险f,這種等級人性論是為“王者”教化民以成性,改善和加強君主專制統治服務。
(3)處理人際關系的論證
董仲舒從天人感應說出發。建立起一整套神學的道德觀。他認為天有陰陽,人也有陰陽,“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标柺亲鹳F的,是主要的:陰是卑賤的,是次要的。所以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巴醯乐V,可求于天?!碧旒热徊豢筛淖?mark style="position:absolute;left:-100000px;">Oolz1UWCTds1QW3xSEJFTw==,那么“三綱”當然也不許可改變。
為了有效維系“王者三綱”,董氏又把《孟子》中《公孫丑篇》所論“四善端”(仁、義、禮、智)與《滕文公篇》所論五倫之一“朋友有信”合并起來,提出“五常之道”。夫仁、誼(義)、禮、知(智)、信五常之道,五者所當修飭也所謂常,即人際關系中恒常發揮作用的倫理準則。三綱五常這些基本綱領道德范疇,經過董氏的改造,成為維系封建名教秩序的最重要的恩想武器。同時,把儒家嚴格等級名分的禮治主張,同法家君權至上,君主絕對獨裁的主張結合起來,加上仁義禮智信,融為一種以三綱五常為準則的維護封建君主專制大一統的政治理論。
三、經學思想變化的特點
漢武帝之前經學只是對古代歷史材料的整理,政治上要求復古,效法古代社會制度,并將其理想化。學術上注重對經文考,釋,在辨識和解釋先秦文字的歧異過程中。建立了系統的訓詁方法。董仲舒雖建議罷黜百家,但他的儒家思想也吸收了道、法、陰陽五行等學派的學說。所以說漢武帝時期董仲舒的思想,實際上是被改造了的儒學思想。儒學思想,已經由原來的“民本”變成“尊君”思想;由春秋戰國時期的人文主義為主變成“神學”主宰一切;它成為以儒家為主體的先秦諸子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大綜合。他在政治上主張大一統,學術上把各派學說,尤其是陰陽五行,天人感應迷信學說大量揉合到儒學中去,使儒家思想神學化,更緊密地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
四、經學思想變化的影響
在當時,最直接、最惡劣的文化后果便是誘導了讖緯神學的怪胎出世。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尊崇儒術。其實,從漢武帝后來大荒唐言行分析,與其說是漢武帝欣賞獨尊儒術的理論,不如說是他對其中的陰陽災異之變的囈語感興趣。
已故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十分精辟地指出:秦始皇的政治思想是不準人民讀書,董仲舒則是只準人民讀一種書。二者都是為封建專制主義服務的,都是要鉗萬民之口!從此,打著儒學旗號實為讖緯神學的封建專制理論被系統化,其綱常倫理成為束縛中國人民的無形的卻是最殘忍的枷鎖,桎梏著千千萬萬炎黃子孫大聰明才智,摧殘著他們善良純真的美好心靈。從此,儒學便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理論。
參考文獻:
[1]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8,第3期
[2]白壽彝,高敏,安作璋,中國通史
[3]中學歷史教學2009第11期
[4]趙坦,中國古代人生哲學簡史
作者單位: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