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能力是指一個人較少依賴他人的幫助掌握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它主要包括閱讀知識的能力、整理知識的能力以及評價知識的能力。
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的基本理念,葉圣陶先生也認為“一個人有自學的能力和習慣,將一輩子讀書、一輩子受用”。可見,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那么怎樣培養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呢?下面僅以中學語文教學為例談培養中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途徑。
一、創設教學情景。激發自學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和愛好是學習的最好老師,最大動力。”學生有強烈的學習興趣,就會將學習由一件苦惱的事轉化成快樂的事。在語文教學中,就盡量創設教學情景來激發學生的自學興趣。
創設課前五分鐘演講情景,為激發學生自學興趣拉開序幕。課前讓學生進行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的演講訓練,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臨場發揮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都得到提高。從而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優化教學過程,培養自學習慣
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是語文教學過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也是優化課堂教學程度、進行自學能力培養的重要原則。既然學生的學習方式有了根本的改變,那么,作為老師更應該改變傳統的模式,在語文教學中不斷變換課堂教學方式,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能夠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模式,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自主學習,在課堂中主動、大膽、盡情地動腦、動口、動手,自由發揮自身的學習個性,真正體現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得以不斷提高,樹立學習主人翁意識。例如:參與式教學,就是一種以師生平等的身份參與教學活動的教學方式,老師讓學生直接參與課堂教學,包括學習計劃的制定。課堂討論題目的設計,發言提綱的編排等。而自學式教學,就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學教材,自作讀書筆記,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方式。
三、教師授之以漁。指點自學方法
“與其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一旦掌握學習方法,即可受益終身,從而體現了葉圣陶先生“教是為不教”的教育思想。因此,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更需要教給方法。常見的自學方法有如下幾種:
1.序列法,即安排有序的自學程序,讓學生定向發展。2.發現法,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再發現的過程。因此,必須教會學生如何發現。只有發現,才能有活可說,才能有問題可究。才能有所創新。3.暗示法,即通過教師有意識的暗示,調動學生心理潛能,使他們產生無意識的心理活動,最終使學生的思維活動向有意識的方向轉化。
四、拓寬學習渠道,提高自學能力
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不囿于“一車一騾一條道”而應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課內課外一齊抓。
首先以課堂教學為主要渠道,在每一篇課文的具體教學中,可按照“自學一研讀一演練”三個階段進行。“自學”主要是學生通過“讀”“查”“注”“思”“議”五個環節來實施學生能夠自我達成的基層學習目標。“研讀”主要是針對集體釋疑和對文章的形式、內容展開討論,老師適當點撥,以引發他們處于朦朧狀態的智慧之光,從而解決高層學習目標。“演練”,教師主要設計出一道道富有思考性的練習題,讓學生去探索,這是課堂教學的最后階段,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主要是檢驗學生目標達成情況,及時反饋并加以補救。
其次以課外活動為輔助渠道。開展語文課外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對于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作者單位:①山東省青州市益都辦事處滿族初中②山東省青州市譚坊鎮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