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與深化,實施科學方法教育的重要性已逐漸被大家所認識。然而,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如何根據科學方法教育的特點,結合化學的各種課型,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充分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尋求實施科學方法教育的有效途徑,以期達到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和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目的。本文扼要論述教學過程中實施科學方法教育的途徑。
一、從課的引入中了解方法
教學過程中,對新課的引入,往往不外乎三條途徑:一是利用化學史結合化學家的創造發明來引入;二是利用新舊知識的過渡來引入;三是從感性認識(實驗)上升到理性認識來引入。在這三條途徑中,無論是利用史料還是過渡以及上升,都包含著科學方法教育的重要因素,只要教師巧妙地加以利用,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1. 利用史料進行方法教育
許多科學家的重大發現固然與他們的天才和廣博知識有關,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他們在科學的研究中找到了正確合理的研究方法。因此,只要教師努力去挖掘教材中的史料,定能巧妙地將史料中的科學方法引人到教學之中。例如,在“空氣”一節的教學中,可以從氧氣的發現史,向學生闡述科學研究的分析、判斷方法,促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掌握史料、了解方法。
2. 利用新舊知識的過渡進行方法教育
新舊知識的過渡往往涉及重要的科學方法,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入。例如,在講“氧化還原反應”這一重要內容時,教師要從發展變化的觀點,由初期、中期(初中內容)、最終(高中內容)三個階段來闡述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變化及實質,這樣的分析過渡,即講清了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認識和掌握事物發展規律的能力,并運用了邏輯思維、揭示出概念的本質,培養了學生創新性思維的能力。
3. 利用感性認識的升華進行方法教育
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往往涉及到比較、抽象、綜合等重要科學方法。例如,在對“金屬的腐蝕和防護”一節的教學,可通過日常生活中鋼鐵的腐蝕,逐漸地引導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論認識,并通過對比,明確金屬腐蝕的種類及實質,從而使學生了解比較、分析的重要性,初步掌握比較方法的基本特征及其運用。
二、從概念、規律教學中理解方法
化學概念、規律是化學教學的基礎和核心,而概念、規律的建立往往有其共性可尋,其形成過程如下:提出問題—感性材料一方法運用一概念、規律。
在上述進程中,往往需要運用分析、比較、抽象、歸納、綜合、類比、數理、理想化等科學方法。例如,在講“氣體摩爾體積”這一重要概念的過程中。可以使學生明確建立理想化模型是一種科學的研究方法,其目的是使實際問題簡化,便于研究。簡化的原則是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同時還必須指出,任何理想化模型的確定都有一定的條件,既要從實際出發,又要有嚴格的科學依據。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氣體摩爾體積這一重要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同時,還對學生進行了抓住矛盾主要方面以及實事求是的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br/>
三、從化學實驗中掌握方法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化學實驗中蘊含著眾多的科學方法。如實驗的設計、評價方法,觀察、歸納、演繹方法,數據結果的分析、處理方法等等。只要教師善于挖掘、精心組織,定能使學生在實驗(演示)中掌握和初步運用各種科學方法。值得提出的是。觀察方法是實驗中尤為重要的方法,化學研究始于觀察,沒有觀察就沒有科學,同一個實驗對不同學生產生的效果卻不同,有時相差甚遠,其原因在于觀察方法不同或對所觀察的現象進行分析、綜合的能力不同。因此,在實驗(演示)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觀察方法的訓練。使學生在實驗中掌握各種具體的觀察方法。
作者單位:河北省故城縣聚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