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們的教育對象大多是獨生子女,獨生子女往往缺乏生活經驗,而這種生活經驗又是引起學生情感體驗的基礎。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實踐,多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具體形象的問題情境,來填補學生經驗的不足,從而促進學生的體驗學習獲得成功。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幫助學生實現這種體驗學習。
一、學習材料的“生活化”是體驗學習的前提
好的數學教學內容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把數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使數學變得有趣、生動、容易感受。因此,教師要善于分析學生已有知識、生活經驗和當前要對論的問題之間的距離,進而設計有結構的學習材料。
二、“實踐操作”是體驗學習的主要方式
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操作體驗學習。學生能否真正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知識,取決于新知是教師的給予還是自身探求而獲得。在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優化教學過程,實施開放式教學,把課堂營造成學生的數學活動場景,把數學知識的學習、運用過程設計成一定的活動。激勵學生主動參與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索求知、在活動中發現創新,提高學習活動效率。
三、合作交流——讓學生體驗“說數學”
這里的“說數學”指的是數學交流。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氛圍,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師要相信學生,并幫助學生特別是學困生樹立自信心,把他們看成是知識的主動探求者。為此,教師需要有真誠的情感,表現出溫暖和同情,一旦和諧氣氛形成后,隨之而來的是學生的自我指向的學習,即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師要尊重學生,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見解。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合作交流,能夠構建平等自由的對話平臺,使學生處于積極、活躍、自由的狀態,能出現始料未及的體驗和思維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四、聯系生活——讓學生體驗“用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數學來源于實際生活,而又高于現實生活,在日常生活、生產和科技中應用非常廣泛,是一門具有廣泛應用性的學科。學習知識是為了運用,當學生理解掌握某一新知后,為了強化鞏固,并在應用過程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優化和重組教材中安排的各種練習,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要善于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活實際,既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又能讓學生切實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到數學的價值。
總之,體驗學習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在體驗中思考。鍛煉思維,在思考中創造,培養、發展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同時,教師也應該深入到學生的心里去,和他們一起歷經知識獲取的過程,歷經企盼、等待、焦慮、興奮等心理體驗,與學生共同分享獲得知識的快樂,與孩子們共同“體驗學習”。
作者單位:德清縣乾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