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進入新課程以來,“活動性”成為小學《品德與生活》課程的一個基本特性。本文試從開展活動的時代要求、基本要素、實施策略等諸方面對此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品德與生活》;課程;活動性
一、“活動性”是《品德與生活》課程的基本特性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由此可見,“活動性”是《品德與生活》課程的一個基本特性。
《品德與生活》課程的“活動”是一個具有特定內涵的概念,是教學過程中學生自主參與的,以學生學習興趣和內在需要為基礎,以主動探索、改造活動對象為特征,以實現學生潛能和個性綜合發展為目的的主體性活動。
本課程的“活動性”則是指以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為指導,依據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以問題性知識、情感性知識為主要內容,以教師精心設計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創造性和操作性的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形式,以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主動操作、自主活動為特征,以學生自覺感受、體驗、感悟為途徑,以增強自主意識、提高自我教育、評價能力,促進學生認知、情感、個性行為等全面、和諧、主動發展為目的的一種新型的教育觀念。它打破了教師與學生保持的相對被動的“接受”關系,通過學生自主參與的活動,即使課堂信息不斷拓展延伸,又使學生動腦、動眼、動耳、動口、動手,以外顯的活動促使內隱的認知、情感、能力協調發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道德知識,體驗道德情感,培養道德能力,形成道德行為,從而實現道德的內化。這是一種以活動促發展的新型的品德教育模式。
二、“活動”是新時代對品德教育的客觀要求
縱觀我國以往的品德教育,教師習慣于簡單的灌輸和傳授,總是扮演著說教者的角色,學生則是接受道德知識的容器。忽視了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的情感在道德內化過程中的作用,思想品德教學始終處于高耗低效狀態。要提高品德教育的實效性,一個根本的標志就是看學生是否實現了道德的內化。所謂“內化”就是要把課堂上所傳授的道理和所激發的情感轉變為學生自身的道德觀念和道德情感,從內心產生履行道德準則的自覺性。形成道德動機,即通常所說的入耳、入腦、入心。著名認知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兒童要高度活動,在活動實踐中讓兒童動腦、動手,在活動實踐中逐步豐富兒童的認知結構。”大量研究也表明,學生有目的的主體性活動是促進道德內化,提高其思想素質的關鍵。
《品德與生活》課程主要包括教育學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積極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動腦筋、有創意的生活等四部分內容。這些內容的選擇和呈現突出了活動性,強調寓教育于活動之中,教學目標的達成則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多種活動來實現。教師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兒童活動的指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和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多種組織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結合實際培養兒童良好的品德和習慣,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引發兒童探索的欲望,讓他們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身心健康地成長。
三、“活動”的幾個要素
(一)情境“活動”的基礎。
《品德與生活》的“ydq/vNNUlaA8XQJsypl3jq1lhMIFYNefo34grdNEhV4=活動”打破了以往一成不變的教學格局,采用講故事、聽歌曲、看錄相、角色游戲、小品表演、分組討論、知識競賽、演講辯論等多種形式,創設出不同的教學情境。這種“以情入境”的形式,貴在一個“情”字,即以優化的情境因素,有機地營造出一種讓學生感到美好、親切、喜愛的環境氛圍,使原來枯燥乏味的思想教育變成一種有滋有味的精神享受,讓學生愉悅地感受、體會、思考和認識,極大地誘發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
(二)自主——“活動”的內涵。
《品德與生活》的活動,只有讓學生自主參與、自主選擇、自主判斷、自主體驗,才能取得成效。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安排學生開展諸如小調查、小咨詢、小考察、小采訪、小報告、小論文等活動,讓學生在廣闊的時空中自主選擇、自動探索、自我發展,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三)實踐——“活動”的本質。
把學生的道德觀念、信念轉化為道德實踐、道德行為,是本課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開展活動時,教師應積極為學生創設多種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教師更要意識到:
1. 鼓勵學生大膽參與實踐,有實踐就是有進步;
2. 尊重學生的實踐結果,有創新就是有收獲;
3. 引導學生體驗實踐的過程,有經歷就是有價值;
4. 拓寬學生表現自我的空間,有顯露就是有發展;
5. 幫助學生完善自主評價,有肯定就是有成功;
四、《品德與生活》課程的“活動”實施策略
(一)通過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主體意識。
有人說:“興趣有一種魔力,它可以創造出人間奇跡來。”愛因斯坦也曾說:“興趣和愛好是最大的動力。”學生對《品德與生活》課的興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形式,而活動則最為兒童所喜聞樂見。教師應創設多種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參與欲,讓他感到上課是一種享受,愿意全身心地投入進來,主體意識得到充分發揮,從而達到最佳效果。
有些抽象的道德概念一時很難被學生理解和內化,但愛聽故事是兒童的天性,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通過繪聲繪色地講述吸引學生。例如,—位教師在講述《認識好朋友》一課時,利用兒童喜歡的動畫片形象導人新課,“小朋友們,你們好,大家認識我嗎,我是天線寶寶,……”話音未落。全班同學立即回答“拉拉和丁丁”,這樣引人入勝的導入使學生興趣盎然,學習積極性很高,情緒高漲,為完成教學任務奠定了基礎。
(二)通過活動激勵學生參與,突出主體地位。
著名教育家布魯納指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認知、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都是通過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實現的,而主客體相互作用的中介正是學生參與的多種活動。不管采用哪一種教學媒體和方法,一定要確保學生直接與被傳送的新信息發生相互作用。因此,《品德與生活》課教學一定要注意引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積極參與教學過程,親自體驗、感受教學內容,領悟道德觀念,讓他們真正成為認識的主體,學習的主人。如一位教師在教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課時,設計了一項爭獲“自理獎章”活動,組織學生開展釘紐扣、穿衣服、整理書包比賽,讓學生享受勞動帶來的喜悅。鼓勵他們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自己不會做的學會做。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學生不同程度地得到情感體驗,人人都有機會鍛煉自己。展示自己。不僅強化、鞏固了教學中的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他們能用道德觀念去指導自己的行為,在親自體驗、主動探究中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
(三)通過活動引導學生交往,培養合作精神。
在知識經濟時代,更需要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合作,因為很多成果要依靠集體智慧來完成。可以說,能夠與人合作是當今社會人們事業取得成功的關鍵。“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現代人最基本的四種學習能力是“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和學會生存。”其中“學會共同生活”是一項特別強調的基礎能力。因此。在《品德與生活》課教學中,應重視引導學生交往,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游戲或角色扮演往往是本課程的活動形式,學生在彩排、演練時需要分工合作,各盡其責,緊密團結。匯報表演時更需要人人努力,發揮最佳水平。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的合作精神得以培養。有了合作精神,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成為高素質的人才。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教師進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