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歷史的進展,到了20世紀90年代,人們愈加認識到抗挫折能力的重要,許多有識之士紛紛提出,一定要下大力氣培養下一代抗挫折能力。
顯然,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怎么培養呢?以下是本人的幾點做法。
一、直面現實。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
了解別人很難,了解自己也不容易。人對于自己的優點很敏感。對于自己的缺點卻比較疏忽。
兒童心理學表明,兒童的認知水平是有差異的,有的孩子只看到自己的長處和優點,看不到自己的短處和弱點,有的孩子則相反。人對自己的認識和了解跟認識客觀世界一樣,都需要了解和學習的過程。教師若能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及分析調整自我,可以增強學生的抗挫能力。
我們班上有—個小夏,是老師和同學心目中的絕好學生,但是他的抗挫能力很差。一天,我給小夏拿了一張白紙,他問我做什么。我說:小夏,你知道自己的優缺點嗎?把它寫下來吧!他摸摸了腦袋說:“平時還真思考過。”過了一會兒,他寫了許多。“哇,我竟然有這么多缺點啊,不想不知道,一想嚇一跳,哎!”顯然他有點失望,我告訴他,每個人都有缺點,缺點并不可怕,主要是能改正他。
能直面現實并比較客觀地認識自己,對學生增強抗挫能力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方法還有很多,如:讓學生和好朋友說說悄悄話“你的優點和缺點”、做做“評評自己,你了解自己嗎?”之類的測試卷。
二、故事引導。幫助學生正視挫折
兒童時期,孩子處于無意注意,具體思維占主導地位階段,小孩子往往對故事書很著迷。孩子在童年期最喜歡模仿,也最容易受暗示。利用故事不僅符合小學生心理特點,又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在挫折教育方面真實生動的故事勝于言教。不如找一些故事,讓學生自己看,或者親自給他們講一講;生動的故事能讓孩子從中受到教育。
同時,可以引導學生多讀一些偉人傳記。讀得多了。就感覺到人生的過程就是不斷戰勝困難、戰勝挫折的過程。和偉人比起來,我們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實在算不了啥。偉人是在大海洋里與大波大浪搏斗,而我們的挫折,真的像在公園里劃船時遇到的一點小浪。
平時,我會從網上和書上收集一些名人在挫折面前挺過來的故事,有張海迪的、有貝多芬的、有肯德基的,或講給他們聽或供他們讀。之后,我還會請他們講講體會。
在這些故事中,他們明白了:生活中挫折無處不在。挫折伴隨著每個人成長的每一步,任何人都要經受挫折的磨難。不經歷風雨、坎坷,就不能欣賞到獨特的風景。
三、創設情境。幫助學生面對挫折
現在的孩子大多吃不起苦或受不得一點委屈,遇到一點點小事也會產生過激的心理和行為反應,就是因為他們缺乏這方面的鍛煉。
據說,日本有的小學為三年級學生設置了新課,要他們用洗衣板洗衣,用扁擔挑水或抬水,用煤爐生火,用石磨磨大豆。許多家長被告知,要培養孩子的競爭能力,首先要克服輸不起的心理障礙,能合作,能吃虧,然后才能競爭。顯然,這是一種時代需要的挫折教育。
俗話說“在游泳中學會游泳”,所以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創設一些情境和機會,家校配合,讓學生經歷挫折,并啟發他們面對難題、困境,想出解題和走出困境的辦法。
當然在提供鍛煉機會的同時要注意適度適量,不要因難度太大而使孩子喪失信心,要及時引導孩子總結經驗,鼓勵孩子進一步努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絕不可以徹底放手,這樣會使他們沒有方向感,沒有依助,從而適得其反。教師要像放風箏一樣,既要給他自由,又要默默關注他,把握好挫折的尺度。
四、教給方法。幫助學生擺脫挫折
有些挫折的產生無法通過個體主觀的努力來阻擋、回避的,這時候就要教孩子合理運用一些“精神勝利法”來進行自我安慰、自我解脫,以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或“自己的檸檬最甜”的“合理化”策略,就是一種很有效的心理防衛機制。當孩子在客觀上無法達到某—要求而受挫時,可以幫助孩子尋找自我安慰的理由,來減少或消除由挫折引起的緊張不安。
通過和另一個對象比較來減輕心理壓力,達到心理平衡,這也是一種擺脫挫折的方法。生活中常見這種現象:如果見到與自己相似或者比自己更不幸的人和事以后,往往自己的挫折感就減輕了。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窮人老是向人訴說自己沒有鞋子穿,經常詛咒世界太不公平。可不久,人們居然發現他哼起了小曲,勤勞歡快地干著活。大家奇怪地問他為什么,他說:“很簡單,我發現了一個沒有腳的人。”
我還教學生如果遇到挫折,還應懂得宣泄,所謂宣泄就是把積郁心頭的苦悶情緒通過某種合法手段發泄出去。以此達到心理平衡。例如,去心理咨詢門診或找知心朋友,把心里話全說出來,以減輕挫折帶來的壓力,獲得新的心理平衡。把自己的消極情緒變成積極的情緒。
在學習生活中,遇到挫折是在所難免的,要經常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我常常在考試前要求缺乏自信心的學生對自己說:我行,我一定行。開始他們笑,后來他們按部就班,結果,他們說,每當遇到難題,這句話成了法寶。
“力行是人生的真諦,奮斗是幸福的泉源”。抗挫力的培養正是人生力行與奮斗的原動力,多給孩子一些磨煉,讓孩子面對挫折,承擔后果、處理負面情緒,如此才能經得起任何的考驗,永不向挫折低頭。
作為教育者,特別是從事教育工作不久的年輕教師們在實行愉快教育的同時還應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讓他們有力量面對將來的更大的挫折。
挫折教育的過程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的刻意行為,應該把它貫穿在生活的每一天之中。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郭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