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體驗式教學模式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主張意義學習和自身經驗學習,促進學生學會學習并增強適應性,倡導學生的自我評價。情感體驗式教學中,教師創造了更多的興奮點和一些讓學生體驗的過程,讓學生能夠真正參與課堂教學,讓學生能夠在體驗中學,這樣學生在課上就能夠很“愿意”很自然地學到知識,教師也能夠輕松有效地引導學生學好知識。
一、體育教學應讓學生體驗到快樂
孩子的天性是活潑好動的。在學校里,我們經常看到,如果沒有強制性的要求,孩子們無論是在體育課上,還是在課間,他們都是喜歡奔跑逐躍的。每一個孩子都熱愛運動,關鍵在于在體育教學中讓他得以“動”起來的內容是否符合他的身心發展的需要。當他的能力在體育運動中得以表現,他就會獲得一種愉悅、一種滿足,從而會更積極的參加體育活動,可以說,在體育運動中體驗到快樂的情緒是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的重要因素。長期以來,我國的體育教學內容一直比較偏重競技化,強調學習內容的系統性和完整性,重視的是給學生灌輸整套的競技戰術內容,我們希望所有學生能夠掌握所有的運動項目內容,我們期望將所有的學生最好都培養成“運動全才”。盡管我們的愿望是美好的,但是卻背離了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宗旨。只有極少數的“精英”可能會與我們的愿望相符,卻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體育學習中受挫,嘗不到學習的收獲和樂趣。無法感受到快樂的體驗。“繁、難、偏、舊”的以競技運動項目為主的體育教學和過于簡單的“低齡化、幼稚化”的體育教學使學生無法體驗運動所帶來的快樂。正如美國的教育家克伯屈所說的:“學習太容易是一種危險。”教學難度系數太小,激發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極易渙散注意力,從而放松警惕,誘發傷害事故;難度系數太高,超出學生的能力范圍,脫離學生的實際水平,學生又會望而卻步,喪失信心,無法體驗到體育所帶來的情趣。當學生運動時感到了快樂,體育運動就成了樂趣,當他體驗不到快樂時,體育運動對他而言可能就成了負擔,甚至可能使其逃避。
二、體育教學應與生活緊密聯系
體育教學中內容的選擇和組織應該突出它的豐富性,不斷貼近學生個體的需要。首先,生命化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應注重課堂與生活的交匯。體育產生于人們改造自然生活的活動之中,其教學內容既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現代社會中,體育教學的內容已不是傳授給學生死的知識與技能,滿足學生生存的必須,而是要使學生認識到體育是提高人的生命和生活質量的重要基礎與保證,要使學生學會一兩項與生活緊密相關的可以實用的技術技能,來實現其生命的完善與發展。
三、體育教學應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
學生對不同的項目有不同的喜好,若能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選擇自己所喜愛的體育項目,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因此,在體育教學中,合理的組織和選擇體育教學內容的前提就是必須熟悉和了解學生的需要。學生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層次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個體需要,首先要了解學生需要什么?差異在哪里?然后根據其情況,采取相應的對策,這是調動和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學生的需要不同,表現出的學習動機和積極主動性也不同。在不偏離教學目標的情況下,為了使每個學生的需要盡可能得到滿足,可以把學生的需要大體分為幾大類,根據其需要的層次,把教學內容也劃分成不同的層次,如:內容簡單,技術技能含量低的劃為一層;動作難度大,技術復雜的劃為一層;力量小、節奏弱的劃為一層;協調性、靈活性高、速度快、節奏性強的劃為一層……在教學中學生可根據個體需要自行選擇,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都能找到自己的能力得以展現的地方,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身心健康需要和精神需要。能夠滿足學生當前個體心理需要的教學,學生參與教學的主體性就強,不能滿足學生當前個體需要的教學,學生參與教學的主體作用就弱,因此體育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地對學生的教學需要層次進行調整,以確保每一個學生參與體育教學都有較高的積極性。
四、體育教學應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
組織和選擇體育教學內容,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不能把教育者的意志等同于被教育者的意志,不能把教師的認識規律等同于學生的認識規律,要考慮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充分了解學生的身體發展、心理需要以及興趣、個性。如我們現在所提倡的在目標的選擇上,不同年齡階段應有不同側重,其實就是選擇與學生的身體狀況和認知水平相吻合的體育教學內容。組織和選擇體育教學內容時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還意味著要給予學生生命自由發展的空間。使他們有思維的自由、心靈的自由。學生在學習時可以選擇他喜歡的老師,他喜歡的教學內容,有表達自己意愿、爭辯的權力,他應該知道學的是什么,為什么要學,如何來學,能按照自己的思路提出問題,發表不同意見,進行獨立思考,能自己去尋找知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五、結 語
在實施情感體驗式教學過程中,小學體育課教師必須依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貫徹以學生為中心,一切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的新理念,強調學科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聯系,注重形成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作者單位:浙大華家池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