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物教學正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然而,由于高考生物占分比例較小,學生忽視生物的學習,把生物課看成負擔。在此情況下,怎樣從生物教學自身特點中尋找突破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搞活教學,提高質量,目前已成為生物學教師探索的問題。
根據中學生好奇、求知欲強、思維活躍、學習從興趣出發的特點,我充分利用生物學本身獨具的內容豐富、趣味性強等特點,努力挖掘各種趣味因素,創設情境,以各種教學形式誘發、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望,使他們由被動的“要我學”轉變為主動的“我要學”,從而搞活了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巧設質疑,誘發興趣
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種生命現象及活動,揭開生命運動的本質、規律,這是學生們普遍存在的心理狀態。依據所教內容,結合學生的知識基礎,有意識地創設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質疑性的問題,在課堂上巧妙地制造懸念,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種子和果實的形成》中,我先簡略介紹了大千世界中百花種種、果實繁多,然后沒問:“為什么一朵桃花能變成一個又大又甜的桃子?”“為什么果實都結在開花的部位?”在介紹“顯性基因遺傳和子代性狀”時,提出了“為什么有的父母都是雙眼皮或一單一雙,可子女卻是單眼皮?”
這些問題必然引起學生的好奇,開動腦筋思索,積極發言,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了課堂氣氛,使他們很快進入學習:狀態。
2、巧用詩詞、成語,提高興趣
古往今來,不少文人墨客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贊美自然界生物,課堂上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二,插入某些課中,既可豐富教學內容,又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唐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形象地描述了植物的頑強生命力及根的作用。又如宋詞“雙蛾來翩翩,慕此堂上燭,附炎盡何功,自取焚如酷”,把飛蛾的夜生活習性和趨光性描述得惟妙惟肖。這樣的詩詞,只要我們平時注意收集,在課堂上巧借善用,能使生物課變得生動,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此外,適當引用成語、諺語,也能增強學生的興趣。例如,我引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來描述食物鏈的關系,通過“樹—蟬—螳螂—黃雀”這一食物鏈的有機聯系,引申出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傳遞過程,學生聽來有趣,簡明易懂。
3、介紹趣聞、趣事。增強興趣
在動植物王國中,有著數不盡的奇聞趣事和探索不盡的奧妙。這些恰是學生極感興趣、樂于汲取的知識養料。結合教學內容,適當利用3-5分鐘時間,介紹一些植物的生活、繁殖特點,動物的覓食、爭偶、護幼、御敵的趣事,例如物種間的競爭;鳥類的筑巢、育雛方式;猩猩、猴群的社群生活;獅子王國;奇妙的動物“語言”等。通過教師形象的講述,學生聽來樂此不疲,充分感受到學習生物的樂趣,同時,也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4、課堂搶答,以賽促趣
中學生爭強好勝心理特強,將“競爭機制”引入生物教學中,對激發學生興趣有極強的催化效果。對此,我嘗試了“課堂搶答積分制”,以學生的自然分組為單位,課堂提問或復習以每組輪流回答或搶答的形式展開,答對的為該組記分并當堂公布每組得分結果。課堂搶答,激發了學生顯示自我、爭強好勝的意識,人人積極思索,舉手搶答,課堂氣氛顯得異常活躍,學生的激情也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而且有利于鞏固知識。
綜上所述,趣味教學的目的,在于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將趣味性與課堂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將知識點與學生實際需要有機聯系起來。而且應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掌握好難易程度。否則,講課內容太簡單會使學生感覺平淡無味,激不起興趣;講得太深奧,學生一知半解,注意力容易在不理解中轉移,達不到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