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理念下,作業除了傳統的落實和鞏固知識目標外,更需要考慮的是多元化的目標,即能力目標、情感態度目標、心理健康目標、科學素養目標等。這些目標的落實和實現,光憑借課堂教學的精心設計是不夠的,還需要課外進一步落實。
首先,將多樣化的作業形式、靈活的完成方式與自主的評價機制統一起來。
(1)傳統的作業習題是必要的,但是在傳統習題式作業以外,可以增加新的作業形式,讓學生可以有更多選擇的余地。例如,①論文式作業:針對某一歷史人物、事件展開探究,結合課堂知識和課外查找資料,撰寫淺易的小論文,提出自己的觀點,用以提升學生運用史料和綜合表達的能力;②活動調研式作業:對身邊的歷史遺跡、人物、當地發生過的歷史事件展開相應調查,提交報告,用以提升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并體現歷史與現實的聯系;③辯論式作業:對某一歷史觀點進行辯論,用以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和歷史的辨證思維,培養學生科學的歷史唯物觀。還可以多種方式綜合運用。
(2)在統一的課后作業外,可以提供靈活開放的完成作業的途徑:①完成方式上,把獨立自主與分工合作結合起來;把書面作業與其他方式結合起來;②完成時間上,有課后作業,也可以有課前預習、課中輔助教學的作業。
(3)在作業評價上,除了教師評改之外,可以適當增加學生自己的評價,以及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案例:在完成了人教版選修4之后,我曾經給文科學生布置了這樣一次作業:讓學生三到四人一組,利用課余時間,在充分搜集資料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理解評價一位自己感興趣的歷史上的政治人物。同時還特別強調,對于每個人物,可以證實或反駁歷史上的評價,或者提出自己的新觀點;對于一個成功的人物,希望找出他的不足之處,對于一個失敗的人物,希望發現他的某些優點。結果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很快相互找到了合作伙伴,并且分頭查找資料,最后匯總之后,再集體討論,形成了書面的報告。從交上來的報告看,很多學生選擇了很多教科書上并沒有出現的人物,其中還有一些爭議較大的人物。學生基本上能夠從搜集的材料和自己的認知水平出發去比較仔細全面地評價一個人物,甚至有的優秀學生還大膽質疑了對某個人物的定論。
這一案例可以說既運用了論文式、調研式作業方式,又給予學生分工合作的機會,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也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和操作能力,是一次多種方式的綜合運用,一舉多得。
其次,作業內容必須緊扣課程標準以及教學的三維目標,與課堂教學內容相聯系,能夠突出教學的重難點,并體現學科綜合的趨勢。換句話說,作業必須反映出教師對于本課目標和內容的充分理解,精挑細選,重視質量。
案例:本校的各年級備課組每次上課總會發給學生一份學案,其中有本課的課程標準和學習目標,也有教師對本課的知識結構的梳理,以及按照要求精心準備的高質量多題型的練習。學生在拿到學案之后,對本課的學習目標和知識結構一目了然,做到了心里有數。后面的習題題量不多,但是內容精當,形式多變,突出了本課的重難點和學生易錯易混的知識點。有的時候還會把前后知識、中外知識、跨學科的相關知識聯系起來,而不僅僅局限于本節課的單一內容。這樣能有效鞏固知識并訓練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還可以作為課堂內容的升華和擴充。
最后,在統一的作業之外應該兼顧不同層次、不同特點的學生的需要,做到分層次、分對象、個性化。這不僅僅是課改的要求,也是幾千年前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繼承和發揚。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我們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情,在作業設計中,我們同樣應該考慮每一個學生的知識水平、興趣愛好和性格特點。具體來說:(1)文科生與理科生的作業應該區分開來,文科生注重知識綜合、能力的培養與科學歷史觀的形成,而理科生則應該注重基礎的鞏固與基本的價值觀的養成。(2)在同一個班級,也應該區分基礎較好的學生與基礎較差的學生,尖子生作業難度應該適當加大。而后進生作業的難度應該降低。(3)對于不同興趣和性格的學生也可以在集體作業外適當嘗試讓他們自主選擇個性化的作業。
案例:在日常作業設計中,我們文理科學生的作業是截然區分開來的,由不同的老師根據需要分別命題,絕不出現文科生理科生做同樣作業的情況。在我所教的文科班,我剛開始的時候讓所有的學生都完成一摸一樣的作業。但是由于文科班學生兩極分化比較明顯,后來的結果是,不少基礎不扎實、學習興趣不高的學生根本完不成,而部分基礎好的學生則覺得太輕松了。后來,我嘗試適量讓歷史成績較好的或是愛好歷史的學生完成一些額外的具有思維深度和較高能力要求的作業來促進其提高,而后進的學生我則是先從鞏固基礎、培養興趣出發讓他們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具有趣味性的作業,循序漸進地幫助他們進步。
以上僅僅是我對于高中歷史作業設計的一點不成熟的看法。總之,我認為,成功的作業設計需要教師在科學理論和創新精神的指導下,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摸索、嘗試、反思和完善。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第三高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