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學生認為思想政治課晦澀、枯燥、乏味、空洞,在課堂上無精打采、昏昏欲睡。怎樣才能克服這種不利局面呢?應不斷優化課堂結構,實施教學改革,力求突破傳統說教為主的教學模式,沒計新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在發揮學生主體的作用上下工夫。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大致可以分“激趣導入——情景教學與藝術精講——總結拓展”三個階段來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和轉變學習方式。
一、精彩導入,激發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求知的先導。只有學生把學習看成是一種需要,一種享受,才會產生巨大的內驅力,激發起強烈的求知欲,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探索。教育心理學認為上課開頭的十分鐘效果是最佳的,因為學生往往是懷著一種“這一節課我們究竟是學什么呢”的好奇心來上課的。在課堂教學中如能抓住導人新課這一環節,一開始就把學生牢牢吸引住,先聲奪人,則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①熱點導入。抓住新近發生的、時效性強的重大事件,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較易引起學生興趣,體現時效性和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科特色。②疑點導入。疑點、問題是思維的“啟發劑”,可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和高漲的熱情,使探究新知識的認知活動變成學生的心理需求。③材料導入。教師可鼓勵學生從社會生活中搜集材料。一個寓言故事、一篇文章、一部電影、一首歌曲、一則笑話都可成為材料,經過處理加工、去粗存精,賦予新的生命力和針對性,為我所用,以形式新穎、語言幽默和形象生動的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
二、優化情境,激活思維。現代教學論研究指出,學生沒有問題或感覺不到問題的存在,不會去深入思考,學習只能停留在表層。因此優化問題情境,激活思維十分重要,首先要為學生創設敢想敢問的環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①鼓勵質疑。在教學活動中,應努力創設活躍、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愛護和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發言,正視合理的“反叛”,引發爭鳴,培養求索精神。②設疑引思。創設問題情境需要教師根據教學任務創設問題,引導啟發學生去探究、發現,即設疑引思。“疑”是激發思維的起點和動力。在提出問題的基礎上,引發學生去探究、思考、解決問題,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培養學生獨立思維的能力,使課堂充滿積極思維的氣氛,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創新精神。
三、重視小結。激發熱情。課堂小結是完成教學任務的收尾階段,是對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的歸納總結和轉化升華,可使課堂教學錦上添花,余味無窮,讓學生達到前后渾然一體的美妙的境界。①優化教師“結束語”。好的結束語可以達到余音繞粱,三日不絕的效果,讓學生帶著美感下課堂,帶著繼續探索的心理走出課堂,形成新的學習動機。②讓學生作總結。上完一課內容之后,讓學生對課堂的知識要點思考幾分鐘,然后指定一名或幾名同學走上講臺,當一回“準老師”作簡要的復述,促使學生積極動腦,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調動主動性,激發學習興趣。
總之。改革課堂教學的結構可以轉變師生的教學觀念與學習方法,使教師更能適應當前的教學形勢,也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教材知識的同時,學會求知,使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得以提高。
作者單位:河北省鹿泉市銅冶鎮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