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學生的法制教育主要是通過班隊會、品德課、實踐活動以及零散的法制教育講座等途徑實施的。事實上,在我們現行的各個學科教材中均蘊藏豐富的法制教育內容。教學中,老師如果能善于發現,善于挖掘、善于利用、巧妙滲透,將會收到潛移默化、潤物無盧的良好教育效果,彌補單純法制教育的不足,使學科教學與法制教育相得益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現行蘇教版語義教材就是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好教材。這里僅以第十二冊語文教材為例,談談本人在教學中是如何滲透法制教育的。
一、拓展教材,墊基礎
比如學完《長江之歌》后,我沒計了這么一個小問題:作者為什么要贊美長江?待學生引用文中的語句回答后,我進行了小結和進一步引導:生活中,人們總愛贊美真、善、美的人和事,而對社會上假、惡、丑的現象總是極力抨擊。如果老師讓你們也來寫一篇xx之歌,你打算贊美什么?為什么?一會兒工夫,學生紛紛舉于發言,有的說要贊美媽媽,因為媽媽勤勞善良……有的說要贊美一位同學,因為這位同學文明守紀,拾金不昧……總之,不管學生贊美的對象是什么,但都閃爍著真善美。這一環節一方面是在鞏固知識,引導學生讀寫結合,另一方面是在引導學生分辨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啟發學生做真善美的人,特別是為學生接受具體的法制教育內容鋪墊了良好的情感基礎。
二、感悟教材,受教育
比如葉圣陶《記金華的雙龍洞》的文末有這么一句話:“我排隊等候,又仰臥在小船里,出了洞。”教學中,我讓學生反復讀,說說從中能悟出什么。學生最先悟出的是游人多,我示意學生再悟,很快學生便悟出了葉圣陶先生的為人:葉圣陶先生不僅是一位優秀的作家,而且還是一位遵守公共秩序的游人,他完全可以優先出洞,可他卻排隊等候。我對學生的感悟予以贊賞褒獎后,及時進行了小結:同學們,我們今天不僅跟隨葉圣陶先生瀏覽了金華的雙龍洞,而且還明白了一個規則,在公共場所,我們一定要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維護公共安全。這一感悟過程,不僅使學生對葉圣陶先生油然產生崇敬之情,而且也使學生很自然地受到了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教育。
三、挖掘教材。明事理
寓言故事《螳螂捕蟬》,文后有一道題:“聽了少年的話,吳王為什么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教學中,我抓住這一問題,引導學生閱讀思考。答案并不難找,學生都知道是因為少年的一番話使吳王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后的隱患是危險的。這也正是本文的寓意所在。到此結束學習,無可厚非。但是,我接著設計這樣的問題,說到底,固執的吳王是被少年征服的還是被道理征服的?你從中又能明白什么道理呢?前者顯而易見,吳王是被道理征服,后者引起了學生的深入思考,經過一番思考后,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說,道理的力量是巨大的……有的說,我們要向少年學習,以理服人……有的說,我們要向吳王學習,勇于糾正自己的錯誤思想,接受正確的道理……學生的見解讓我激動不已。“同學們,以理服人,知過必改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人與人在交往中,有時難免會產生一些矛盾。處理的辦法很多,但無論如何不能以非法手段仗勢欺人,最好的辦法還是以理服人。”這里通過對文中事理的進一步挖掘,不但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寓意的理解,而且使學生受到了一次以理服人的法制教育,取得了教書與育人有機結合的理想效果。
四、補充教材,求全面
《海洋——21世紀的希望》最后一節是這么寫的“不過,人類要開發和利用海洋,首先必須保護海洋,珍惜海洋資源。只有這樣,海洋才會樂于作出它的奉獻。”學完課文,我補充了這樣一個問題:在我們的周圍還有什么需要保護?這個問題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暢所欲言:要保護有益的動物,特別是珍稀動物,由于人們的濫捕濫殺,現在全世界每年都有很多種動物滅絕;要保護植物,植物能防風固土,制造氧氣;要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自然災害的不斷發生與我們人類對環境的破壞有關。保護環境要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從我們每個人做起……“同學們,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我們要自覺爭做保護環境的維法小公民。”我順勢進行了總結,予以補充,與課文闡述的觀點是一致的,強化了學生全面保護環境意識,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當然,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要堅持適合、適時、適度、自然的原則,點到為止,決不能任意發揮,把語文課上成法制課,否則,將會事與愿違,得不償失。我們應積極發現并巧妙運用教材中或隱或現的合適的法制教育因素,努力實現錦上添花的教育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徐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