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課堂中的一切困惑和失敗的根子,絕大多數都在于教師忘卻了。上課,是教師和兒童的共同活動,這種活動的成功,首先是由師生關系來確定的。”教學的本質是對話,是交往,這種對話與交往體現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文本之間。值得關注的是,新的歷史課程旨在統一“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課程功能已經“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習生存,學會做人”。
當前中學歷史教學主要存在哪些問題呢?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學生對歷史課不感興趣,“厭學”情緒大;2.傳統的死記硬背的方法,上課翻書下課合書,學生并未真正“學會學習”,個性發展受到抑制;3.課程的實施過程是以教師、教材為中心,學生的主體地位未得到體現,更談不上以學生為本。要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就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真正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啟發誘導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創設出“動”起來、“活”起來的課堂。
當前新課程改革下所追求的課堂應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而不僅僅是優秀教師展示授課技巧的表演場所。同時也應是師生共同創造奇跡、喚醒各自沉睡的潛能的時空。離開學生的主體活動,這個時空就會破碎。可見,新課程課堂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師生互動”。
教學的四個環節包括備課、講課、作業、測試。下面我們就從備課說起。
教案不是對課本內容的重新羅列,而是源于課本又高于課本。教案應提前一天寫,每一課時應有一獨立教案,教案內容應體現目標意識與主體意識,最主要的是應體現教學全過程:目標、重難點、總分課時、教學的設計以及學生活動等等。內容應包括教材重難點的分析、問題設計、教學后記等等。最終達到使自己明白,使學生容易明白的目的。總之,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我們應當認真對待。
“講課”是教學過程的關鍵環節,它關系到教學活動的全局。課堂教學是教師傳授知識與學生獲取知識的雙向交流過程,在有限的45分鐘內,講活歷史,做到舉重以明輕,難度大的問題能深入淺出的講出來。那就是一節成功的歷史課。下面就三種類型的課堂分別予以說明:
1. 授新課型
(1)課前檢測
個別上臺默寫,全體默寫檢測。這種做法是對傳統的只背不寫的挑戰,克服學生記住了但寫不到卷面上的弊病,一般需要1-3分鐘。
(2)學生自讀
依據資料上知識結構讓學生看書,朗讀課文,此法改變以往從課本到練習冊“滿堂灌”的現象,逐步趨向“五分鐘教學法”,讓學生通過自己看書,了解課本重難點,發現問題,這一過程一般需15分鐘。
(3)教師點撥
設計三個以上的思維性問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討論交流,達到師生互動的效果。主要講重點和難點,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重點講解,在充分發揮學生積極性的基礎上由教師恰當引導完成教學任務,講授一般不超過20分鐘。
(4)課堂訓練
課堂訓練要緊扣教學內容進行,訓練目的要清楚,訓練內容要恰當,訓練手段要靈活。教師要巡回指導,尤其要恰當點評。這一過程需7分鐘。
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告訴我們,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那么授新課程就應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直接參與課堂教學,積極探究與體驗。為此課堂上應設計一系列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然后教師再講解,從而使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概括、歸納問題的能力的要求落到實處。
如在講《新中國鞏固政權的斗爭》這一節時,我設計了如下幾個問題:
(1)新中國成立初期面臨怎樣嚴峻的形勢?
(2)面對嚴峻的形勢,新中國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3)中國人民志愿軍為什么要赴朝作戰?結果如何?有何意義?
(4)1950年土地改革同以往有何不同?為什么會有所不同?
(5)這次土改的目的是什么?有何意義?
(6)建國初期三大運動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7)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能得出什么認識?
通過以上問題,不但增強了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同時,還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概括、歸納,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以及認知能力,從而較好地落實了高考能力目標。
2. 復習課型
(1)個別默寫,全體自我檢測,內容為一個單元的重難點;
(2)學生朗讀或背誦復習的內容;
(3)教師講解本章節易混或易忽略的知識點,歸納本章知識結構,理清知識間邏輯關系,使學生能將平時所學零碎知識串聯起來,也可以選幾個熱點,進行小專題復習,使學生學會把歷史與現實聯系起來。
如當前我黨正在進行新農村建設,可聯系我黨各個時期的農村土地政策以及建國后我國農村生產關系的四次變革組織小專題。
(4)學生訓練:內容為一些專題性問題。
3. 試題講評課型
(1)出示答案,學生討論
講評不是簡單地對答案,不必逐個講解,出示答案后,讓學生討論分析出錯原因;
(2)教師重點講評
對錯誤率較高的試題作為講評重點,集中講評,側重教給學生做題的技巧和方法。
以上三種課型均應體現出“時代性”,即對歷史教學傳統模式的更新,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自身的“體驗”中學習歷史,在體驗中“學會學習歷史”。
第三個環節就是“作業”。
留作業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與遺忘作斗爭,并促進思維的形成與鞏固。學生通過做作業,可以記住當天學過的知識,并用它分析問題,歷史作業切勿搞“題海戰術”,作業要精當、適量,教師要及時反饋講評。
第四個環節是“測試”。
測試的目的是為了對一段時間的學習作全面檢測,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每學過一個單元,教師要出一份有針對性的測試題。豐富測試的方式和方法,明確測試的目的和考核點,并對測試進行認真的分析。通過測試,教師要對每一個學生創造性的做題方法予以肯定,找出每一位學生的閃光點。更重要的是,找出每一個學生失誤的地方以及失誤的原因。然后教師將有共同性的失誤點再出一份類似的測試題,讓學生重新測試,努力爭取到一百分。作為教師,還應當通過測試,了解學生成績的升降,即研究學生,幫助學生分析失誤原因。從而讓每一名學生都有進步,這樣就達到了測試的最佳效果。
以上就是我在備、講、作、測四個方面的具體做法。每位教師可以在實踐中靈活操作。只要我們本著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更新教學觀念,構建先進而科學的課堂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可使學生“以不變應萬變”,最終把知識的綜合與能力的提高升華到一個新的境界。同時,提高歷史教學的實效性,需要我們每一位歷史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探索,與時俱進,為學生指一條路,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努力施展個性才華,真正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
作者單位:廣西貴港市覃塘高級